很多人把“赡养”理解成“不饿到父母就行”,却忘了“父母也需要体面”——比如父母想修修漏雨的屋顶,你说“凑活住吧”;父母想做个体检,你说“别浪费钱”,这些看似“省钱”的借口,其实都是“不孝”的遮羞布。
当代案例:“儿子让妈捡废品补贴家用,自己却换新车,被亲戚骂醒”
老晁开了家小超市,一年能赚十几万,却让退休的妈妈天天去小区捡废品卖钱。妈妈说“想帮你减轻点负担”,老晁居然真的同意了,还说“捡废品也能活动活动身体”。有次亲戚来做客,看到阿姨在垃圾桶里翻瓶子,老晁却在院子里擦新买的SUV,当场就骂醒他:“你一年赚十几万,还差你妈捡废品那点钱?让亲妈干这个,你良心过得去吗?”
老晁这才醒悟,赶紧让妈妈别捡废品了,每月给她零花钱,还带她去旅游——这就是张晋想表达的:赡养不是“凑活”,是“不让父母为了钱委屈自己”,有能力却做不到,就是不孝。
三、核心启示:想不犯“张晋说的不孝错”,记住2个“赡养底线”
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张晋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赡养父母不是“可选项”,更不是“给口饭就行”,而是“有能力就别让父母陷入绝境”。
1.别让“忙/没钱”成为借口:有多大能力,就担多大责任
小吴说“工作忙”,可她有时间买奢侈品,却没时间修老房子;小李说“没钱”,可他有钱买球鞋,却没钱给爹治病——这些都不是“借口”,是“优先级错了”。父母把我们养大,不是让我们在他们需要时,用“忙/没钱”把他们推开。
2.赡养的底线是“让父母有尊严”:别让他们为钱委屈自己
父母可以“闲不住”,但不能“被逼着捡废品”;父母可以“节俭”,但不能“病了没钱治”。有能力时,多想想“父母会不会因为我受委屈”,别等出了大事才后悔,就像那个打死爹的儿子,再想弥补也晚了。
简单说,张晋的判词看似“狠”,其实是戳中了“不孝的本质”——有钱却让父母穷到当贼,这种冷漠比误杀更可怕。现在我们不管过得多好,都别忘:父母的体面,才是子女最大的体面;不让父母陷入绝境,才是最基本的孝顺。
【原文】 张晋
大司农张晋为刑部时,民有与父异居而富者,父夜穿垣,将入取赀。子以为盗也,瞷其入,扑杀之;取烛视尸,则父也。吏议子杀父,不宜纵;而实拒盗,不知其为父,又不宜诛。久不能决。晋奋笔曰:“杀贼可恕,不孝当诛。子有余财,而使父贫为盗,不孝明矣!”竟杀之。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