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案例:“姑姑想把房给侄子,儿子不服,律师按‘杜杲式’提方案”
刘姑姑儿子常年在国外不管她,反倒是侄子天天来陪她、帮她办事,刘姑姑就想把自己的房子给侄子。儿子回来知道后,直接找律师要“按法定继承要房子”,跟姑姑闹得断绝联系。
律师后来给了个杜杲式方案:“刘姑姑可以立遗嘱,房子给侄子,但附加条件——侄子得继续照顾刘姑姑直到去世,要是侄子没做到,房子还是归儿子。”刘姑姑和侄子都同意,儿子也没话说——既尊重了刘姑姑“疼侄子”的心意,又给儿子“留了后路”,还保证了刘姑姑的晚年生活,一举三得。
三、核心启示:处理家事别“一刀切”,学杜杲的3个“不闹僵动作”
不管是家产继承、亲戚纠纷,还是家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杜杲的故事都在说:家事不是“法庭辩论”,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揉进规矩、人情和实际情况,才是真解决问题。
1.不硬刚“长辈意愿”:先认“爹的话算数”,再谈后续
俩儿子一开始想“爹的遗嘱不算数”,反而闹得更僵;杜杲先认“父命为令”,再给儿子留后手,反而让儿子服了。处理家事时,别一上来就否定长辈的安排,先顺着他们的心意,再谈“怎么让大家都接受”,比硬刚管用。
2.不给“对方留遗憾”:谁付出谁有份,别让好人寒心
小妾要是没得到家产,会觉得“老板白疼我了”;保姆李姨要是没得到房子使用权,会觉得“照顾这么多年白干了”。处理家事时,得看到“付出的人”——不管是小妾、保姆还是侄子,他们的陪伴和付出,配得上一份回报,别让“规矩”凉了人心。
3.不把“路堵死”:留好“后手”,避免后续翻账
杜杲说“或去或终当归二子”,刘姑姑的遗嘱加“照顾到去世”的条件,都是留后手——别把家产一次性全给出去,也别把话说死,万一情况变了(比如小妾改嫁、侄子不照顾了),还有调整的余地,不至于以后翻旧账。
简单说,杜杲的厉害不是“会判案”,是“懂家事”——他知道家事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能不能让大家都过得去”。现在我们处理家里的事,也别总想着“赢”,多学杜杲“认规矩、顾人情、留后手”,才能不闹僵、不寒心,把家事理顺。
【原文】杜杲
六安县人有嬖其妾者,治命与二子均分。二子谓妾无分法。杜杲书其牍曰:“《传》云:‘子从父命’,《律》曰:‘违父教令’,是父之言为令也。父令子违,不可以训。然妾守志则可,或去或终,当归二子。”部使者季衍览之,击节曰:“九州三十三县令之最也!”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