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宋代“物价整顿狠人”!斩饼师、禁私酿,一招立威平乱象
金兵侵犯北宋都城,宋徽宗、宋钦宗吓得南逃。金兵退走后,朝廷派宗泽(字汝霖)担任开封府尹,收拾京城的烂摊子。可宗泽刚到任,就发现开封物价飙得离谱,有些东西比以前贵了十倍,老百姓苦得直皱眉。
宗泽跟手下官员说:“这事儿不难办。老百姓过日子,先得填饱肚子,咱们就从吃喝物价下手整治,把最要紧的稳住了,其他物价自然会跟着降下来。”他偷偷派人去查米、麦的价格,还亲自采购核算,结果发现米麦成本和太平时候没差多少。
接着他叫来厨房师傅,按市面上笼饼的大小做饼;又拿一斛糯米,让监军按市价酿酒的法子酿了酒,一算成本:一个笼饼才六钱,一杯酒才七十钱。可去市场一打听,笼饼卖二十钱一个,酒卖二百钱一杯,纯属坐地起价。
宗泽先把饼坊师傅叫过来,带着警告的语气问:“我三十年前考科举来京城,那时候笼饼才七钱一个,现在涨到二十钱,为啥?难道麦价翻了好几倍?”饼师辩解:“京城遭了战乱后,米麦价格没个准头,价格就这么慢慢涨上来了。我要是单独降价,同行都不跟,我生意就黄了!”
宗泽立马拿出厨房做的饼晃了晃:“这饼跟你卖的一模一样,按现在的市场价算,面、柴火、人工加起来,一个才六钱。就算卖八钱,一个还能赚两钱。现在我下命令,笼饼统一卖八钱,谁敢私自涨价,直接砍头!今天就借你脑袋立规矩!”(旁边批注:下道命令就行,砍头是学曹操的老套路,也太狠了点。)说完就把饼师斩了示众。
第二天,笼饼价格立马跌到八钱,没一家店敢涨价,也没人敢关门歇业。
转天,宗泽又把官办酒厂的负责人任修武喊来,劈头就问:“现在糯米价格没涨,酒价倒翻了三倍,怎么回事?”任修武吓得腿肚子打颤:“我们开酒厂是祖业,想停都停不了。自从京城遭了兵祸,城外的皇亲国戚、权贵家属好多都私自酿酒卖,我们不卖这么贵,连官酒曲钱、人工成本都不够付!”
宗泽说:“我帮你彻底禁了私酿,你把酒价降到一百钱一杯,还有得赚不?”任修武赶紧磕头:“要是这样,喝酒的都来我们这儿买,薄利多销,肯定够付成本!”宗泽盯着他看了半天:“那你脑袋先暂时留着!现在就去换招牌,一杯酒卖一百钱,看私酿酒还怎么跟你抢生意!”
第二天,宗泽下严令:“谁敢私自酿酒,不管酿多少,抓到就砍头!”这下可好,全城倒酒槽、砸酒坛子的人到处都是。
没几天,酒和饼的价格就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其他物价不用下令,也跟着慢慢降了。这么一搞,既没坑商户,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来开封做生意,军民都欢呼雀跃,夸宗泽的政策太神了。当时杜充驻守北京(今河北大名),治理手段也超严厉,俩人被并称“南宗北杜”。
冯梦龙点评:斩饼师虽狠,却是乱世立威的“速效药”
虽说借饼师的头立威看着残忍,但宗泽能轻轻松松推行禁私酿、平物价的政策,全靠这波“狠操作”——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特殊时期用特殊手段救急”吧!
当湖(今浙江平湖)人冯汝弼在《佑山杂记》里也记了件类似的事:甲辰年闹大饥荒后,县里三成百姓靠乞讨过活,九成百姓欠着官府赋税。第二年,府里的赵通判来县里催税,还特意选了七斤重的竹板、三寸长的刑具,准备狠狠收拾欠税的人。老百姓都吓得慌了神。
有人骗乞丐说:“赵通判带了府里三千两银子来赈灾,你们快去要啊!”消息一传开,几百个乞丐呼啦啦就去找赵通判。赵通判不让进,乞丐们就又喊又跳,直接冲了进去。欠税的百姓也跟着起哄,把衙役赶跑、砸了刑具,喊声震得地都颤。赵通判吓得手足无措。
冯梦龙和赵上莘等人听说出事了,赶紧跑过去,赵通判才稍微稳了稳神,把他们请进后堂。可外面的人砸门撞窗,闹得更凶了。问他们想干嘛,乞丐说“要赈灾”,欠税的喊“要免赋税”。赵通判想查带头的人,冯汝弼劝:“别查!知道了名字,他们怕事后被算账,指不定闹得更凶,先顺着他们来!”
于是赵通判贴了免赋税的告示,还让县里准备了几百块豆饼送过去,结果没到门口就被抢光了,大部分乞丐根本没吃上。到了晚上,冯汝弼等人一走,外面的人喊得更疯,直接冲进后堂了!赵通判怕出人命,半夜翻墙跑了。从那以后,老百姓越来越骄横,根本没人怕官府。
过了两个月,太守郭应奎(字平川)抓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依法严惩,老百姓才吓得不敢再胡闹。要是当初赵通判不用酷刑催税,未必会闹这么大;要是郭太守不依法惩治,动乱也平不了。治理百姓该宽还是该严,只有懂形势、会变通的人才能拿捏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