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光祖:明朝“硬核清官”!敢抗权申公道,遇“弹劾对手”反被力荐的传奇
平湖人文渊阁大学士陆光祖,早年担任浚县县令时,县里有个富裕人家的子弟被冤枉判了死刑。几十年来,历任官员都因为他家里有钱,怕惹麻烦,没人敢为他平反。
陆光祖到任后,亲自调查核实了案情,当天就下令打开刑具,把人放了出来,之后才把这件事上报给御史台的使者。(旁边批注:要是先上报,肯定会被层层牵制,办不成事。)使者说:“这人可是出了名的有钱人。”陆光祖回怼:“判案只该问他冤不冤枉,不该问他有钱没钱。要是真没冤枉,就算是像伯夷、叔齐那样的清廉隐士也该杀;要是真冤枉了,就算是像陶朱公范蠡那样的巨富也不能判死罪。”御史台使者特别赏识他。
后来陆光祖被选拔到吏部任职,提拔或罢免官员全凭自己判断,从不向御史台、中书省这些部门请示。当时孙丕扬担任吏部尚书,在朝中弹劾他专权。陆光祖因此被罢官,离职上朝辞行时遇到了孙丕扬,就拱手对他说:“感谢老科长您的指教,也多谢您让我看清问题。但现在吏部门口,说情托关系的人挤破头,我要是不独断专行,怎么能伸张公道?老科长您这份弹劾我的奏折,实在是写错了!”
孙丕扬沉思了很久,说:“你说得对,是我错了!”当天就写了奏折,弹劾自己说错话、办错事,还极力推荐陆光祖。陆光祖也因此官复原职,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俩是贤能之人。
冯梦龙点评:做陆光祖这样坚持原则的人难,做孙丕扬这样知错就改、还能推荐对手的人更难!
葛端肃:敢认过错的“坦荡官员”,为小吏辩冤获赞赏
葛端肃以陕西左布政使的身份进京朝见皇帝时,发现有个小吏的考核表上写着“年老多病”,按规定应该被罢免。葛端肃却为他求情,请求留下他。吏部尚书说:“这份考核档案是你这个布政使报上来的,怎么自己忘了?”
葛端肃说:“边境的官吏离省里太远,考核时只能根据文书记录来写。我这次亲眼见到这个人,身体很健壮,正能干活,才知道之前写错了。这是我这个布政使的过错,怎么能让小吏受冤枉?”
吏部尚书又惊讶又佩服,说:“谁能在吏部大堂上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凭这一点,你就是最贤能的官员!”这位吏部尚书和之前的孙丕扬是一类人,葛端肃固然高尚,这位吏部尚书也很了不起。
黄琮:为小官辩冤反遭贬,识见不同境遇天差地别
由此想起万历己未年间,福建左布政使黄琮(马平人),曾为一个主簿极力争辩,说他是被冤枉的。朝中掌权的人特别不高兴,(旁边批注:这种没见识的人太多了)还说:“一个二品大官,为了九品小官费这么多口舌,可见他也没什么本事。”于是就把黄琮调任到别处。
人与人的见识差距,竟然这么大!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坚守公道,关键在“敢担当+明是非”
陆光祖、葛端肃等人能冲破阻碍伸张正义,孙丕扬能知错改错,核心逻辑围绕“公道”展开,分两类关键行为:
1.为公道“敢破常规、愿担责”
陆光祖为冤民平反“先放人后上报”,在吏部“黜陟自由”,都是打破“因循惯例”“怕担专权之名”的束缚;葛端肃为小吏辩冤时主动认下自己的过错,黄琮为九品主簿据理力争,本质都是“把公道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因对方身份(富户/小吏/小官)、不因流程束缚(先上报/怕担责)、不因他人眼光(二品为九品说话)而动摇,这是坚守公道的核心底气。
2.辨是非“能正视错误、不固执”
孙丕扬和那位吏部尚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被“面子”“立场”绑架:孙丕扬听进陆光祖的辩解,意识到自己错在“只看形式(专权),没看本质(申公道)”,主动自劾荐人;吏部尚书被葛端肃的坦荡打动,认可“主动认错”是贤能的表现。他们跳出“弹劾者/上级”的固化身份,以“是非”为标准修正判断,这是让公道得以延续的重要推力。
二、核心启示:遇“公道与常规冲突”,别妥协,用“守本心+明是非”破局
这些故事带来的启示,对职场管理、人际相处、价值选择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中“坚守公道,不怕特立独行”
若遇到“因惯例/关系/身份而不公”的事(如因对方背景特殊就忽视过错、因职位低就无视冤屈),别随波逐流。要像陆光祖那样,聚焦“事情本身对不对”,敢于打破常规流程,即便被质疑“专权”“多管闲事”,也要坚持原则——比如做管理时,提拔员工只看能力不看关系,处理问题只看对错不看职位,哪怕被说“不近人情”,也能守住团队公平。
- 面对分歧“正视错误,不固执己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