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更有效率的方式。林默涵想起那些消失的数据,那种精确到令人恐惧的删除能力。
两人沉默地收拾设备。无论真相多么可怕,他们现在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就在准备离开时,顾晓婷突然停下脚步。
等等,如果DNA中的代码真的是某种评估系统...她慢慢地说,那么历史上那些突然消亡的文明,比如玛雅、吴哥窟...
可能是过早触发了评估。林默涵接上她的思路,而我们现在的全球科技水平,也许正接近另一个临界点。
下山的路格外黑暗。林默涵背着沉重的设备,思绪更加沉重。他们发现的不仅是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更可能是整个物种生存的关键。但如何警告人类,又不引发恐慌加速评估进程?
回到临时住所——山下一间没有电子设备的小木屋,顾晓婷立即开始破译量子干涉仪记录的新符号。林默涵则尝试用最原始的方法——口头描述和素描,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准备分发给团队成员。
凌晨三点,顾晓婷突然从桌前抬起头,眼中混合着震惊和某种奇怪的平静。
我明白了。她将几张写满公式的纸推给林默涵,这不是普通的通讯协议,是...一个选择。
纸上描绘着一个复杂的分形结构,中心处用红笔圈出一段序列:
[觉醒协议]
条件:全球意识连通度 ≥ Ω阈值
结果:升维或重置
Ω阈值是什么?林默涵问。
根据这些方程计算...顾晓婷在纸上快速演算,大约相当于全球70%人口达到某种意识共振状态。历史上从未接近过这个值,但现在...
互联网,社交媒体,全球即时通讯。林默涵列举着,我们比想象中更接近。
问题在于,顾晓婷咬着笔帽,观察者显然认为我们还没准备好。每次人类接近这个阈值,就会有发生——战争、疫情、经济危机,某种分散注意力的全球事件。
林默涵想起二十世纪的历史轨迹——每当科技和全球化达到高峰,总会有大规模冲突或灾难将其打断。原本以为是人类自身的缺陷,现在想来,或许有外力在调控节奏。
那么17号系统的信号...
是测试,也是警告。顾晓婷说,他们想知道人类科学家能否理解这个机制。如果我们公开发现,可能引发大规模意识觉醒,提前触发评估。
林默涵走到窗前,望向星空。17号系统所在的天琴座正悬在夜空中,平静地闪烁着。那里有什么在看着他们吗?还是说观察者其实近在咫尺,隐藏在月球的阴影里,深海的黑暗中,甚至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中?
我们该怎么办?他问出了这个永恒的问题。
顾晓婷站到他身旁,同样仰望着星空:按照协议行事。不是观察者的规则,而是科学的准则——收集更多证据,验证假说,然后...谨慎地引导。
引导人类通过评估?
或者至少,不被过早重置。她轻轻握住他的手,我们需要找到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各个领域低调地准备。不是引发全球觉醒,而是培育一种...静默的成熟。
林默涵看着这位认识了十年的同事,突然意识到他们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这不再是关于科学发现或学术声誉,而是关于整个物种的未来。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在某个遥远的星系,或许有眼睛正注视着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微小光芒,评估着这里的生命是否准备好加入宇宙文明的大家庭。
而在雷达站的量子干涉仪记录中,那段神秘符号的最后一行尚未被破译,它静静地等待着,像一颗定时炸弹,又像一扇即将开启的大门:
[欢迎参加毕业考试。考生编号:地球-1218]
喜欢静心斋志异新篇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静心斋志异新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