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三面环抱险峻山峰,如同天然的屏障,只有一条蜿蜒险峻的峡谷与外界相通,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村前,一条源自山腹的山溪,即便在数九寒天也从不封冻,提供了充足而可靠的水源。周边虽然土地贫瘠,但也有少量可以开垦的坡地和茂密的山林,提供了初步自给自足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处三县交界,日伪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鞭长莫及,而且经过初步接触,这里的村民们对鬼子和伪军同样深恶痛绝,群众基础尚可。
“就是这里了!”傅水恒站在村口那块巨大的、历经风雨的青石上,俯瞰着这片狭长而宁静、即将成为我们安身立命之“家”的山谷,语气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的,是创业者看到空白画布时那种充满激情与期待的光芒,“我们要在这里,建起一个能让战士们安心休整、能让乡亲们安居乐业、能让任何来犯的鬼子都碰得头破血流的坚强堡垒!”
然而,扎根,远非一句口号那般轻松。它远比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端掉一个鬼子炮楼要复杂、琐碎千百倍,更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周密的规划和不拔的坚韧毅力。傅水恒以他那套源自现代管理知识、结合了土地革命时期宝贵经验,并得到“炎黄”系统强大辅助的独特思维,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根据地建设蓝图。他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以及之前战斗、任务积累下来的大部分系统积分,开启了这项浩大而艰巨的“扎根工程”。
第一锹:组织扎根——铸就铁打的营盘
首要任务,是建立稳固高效的指挥体系和铜墙铁壁般的防御体系。傅水恒在第一次全体骨干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同志们,根据地不是大车店,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我们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铁的纪律,这是我们在敌人心脏里生存、发展、战斗的根本保证!”
他首先着手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在他的提议和组织下,成立了由他本人(代表最高军事指挥和系统持有者)、我(作为参谋长)、王栓柱(代表经验丰富的老红军骨干)、赵铁锤(代表新兴的军事作战骨干)以及一位在劳工中被发现、曾有过地下工作经验的党员老李,共同组成的王家峪根据地临时党委。所有重大决策,无论是军事行动、物资分配还是群众政策,均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举措,在我们这支成分复杂、来源各异的队伍里,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确保了队伍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内部的团结统一。
紧接着,他对现有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编与精细化的职能划分,不再满足于过去简单的“排”级建制。新的架构正式确立:
1. 战斗连队:下设三个连,以原一排、二排、三排为基础扩充兵员,由赵铁锤、王栓柱、以及以脚力见长、作战勇猛的刘大脚分任连长。他们专注于日常的军事技能训练、战术演练以及未来的作战任务,是根据地的拳头和盾牌。
2. “龙牙”特种作战分队:直属司令部指挥,是从各连选拔出的最精锐、最有潜力的战士组成,作为根据地的尖刀和秘密武器。由傅水恒直接掌握战略方向和林豹子任副队长负责日常管理和战术指挥,周锐锋凭借其出神入化的枪法担任狙击教官。他们的训练更加严苛,侧重于侦察、渗透、斩首、破袭等特种作战科目。傅水恒甚至动用积分,为“龙牙”兑换了部分超越时代的《特战基础教材》和体能强化辅助方案。
3. 警卫通讯排:负责根据地核心区域如指挥部、仓库、医院等的安全警戒、内部纪律巡查与维护,同时管理宝贵的电台,建立与上级及其他兄弟部队的通讯联络(主要由技术骨干张天翼负责)。他们是根据地的神经中枢和内部安全屏障。
4. 后勤保障处:由我兼任处长,这个部门最为庞大和繁杂,下辖多个关键单位:
· 军械所:由铁匠出身、心灵手巧的孙雷霆牵头,集中了队伍里和村民中的所有铁匠、木匠、皮匠等工匠。主要负责武器维修、复装子弹、并尝试仿制甚至创新地雷和手榴弹。傅水恒用积分兑换的《简易军械维修手册》、《基础火药制备》、《简易雷管制造》以及一批关键的精密度量工具和小型机床(以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大大提升了维修效率和自制武器的可能性。
· 被服厂:由细心负责的赵云龙管理,组织妇女队员和村中妇女,利用缴获的布匹、棉花,以及通过秘密渠道换来的物资,缝制军装、鞋袜、绑腿、被褥等,保障了队伍的基本军容和保暖。
· 卫生队:由伤愈后因表现细心、沉稳而被调任的韩劲风负责,以原卫生员为基础,吸纳了几个略懂草药的村民。傅水恒兑换了《基础战地外科学》、《常见中草药图谱》、以及更多的消毒药品、手术器械,建立了具备简易手术能力和隔离病房的野战医院雏形,极大地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和感染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