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水恒直起腰,用手背抹了一把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喘着气笑道:李大爷,咱们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家里老人有困难,做子侄的能看着不管?您老千万别把我们当官,就把我们当成您自家的子侄辈!这地,今年保证给您种得妥妥帖帖的,等到秋天收了粮食,您老就不用再饿肚子,冬天也能有床厚实被子盖了!
朴实无华的话语,配上这实实在在、毫不作伪的行动,比任何华丽的宣传和口号都更有力量。乡亲们眼睁睁看着这些平日里握枪杀敌、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们,此刻像最地道的庄稼把式一样,在田地里挥汗如雨,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条一缠继续干;肩膀被扁担磨肿了,哼都不哼一声。他们眼中的冰霜,开始一点点地融化。慢慢地,有胆大的村民端来了烧好的热水,用粗瓷碗盛着,怯生生地递到战士手中;有热情的妇女送来了自家腌的咸菜疙瘩或者几个煮熟的土豆;孩子们也消除了恐惧,好奇地围拢过来,在田埂上奔跑嬉戏。沉寂的山谷里,以往只有风声和鸟鸣,如今却增添了铁器破土的沉闷声响、战士们劳作的号子声、以及军民之间逐渐热络起来的笑声与交谈声。一种微妙而温暖的变化,正在王家峪的空气中悄然弥漫。
第二犁:科技兴农——“炎黄”的智慧洒向田野
傅水恒深知,仅凭一腔热情和苦干蛮干,想在王家峪这片土地贫瘠、水源匮乏的山地里获得好收成,无疑是痴人说梦。要将这里真正变成塞北江南,必须依靠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他将目光投向了脑海深处那神秘而强大的系统。
夜深人静时,他凝神静气,意识沉入系统界面。淡蓝色的光幕在识海中流转,他清晰地发出指令:系统,筛选适用于当前时代背景,尤其是北方山区旱作农业的高产、抗旱、耐瘠薄作物品种,以及与之配套的、易于推广的种植技术手册!
【指令确认。正在根据宿主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科技水平进行匹配筛选……叮!筛选完成。推荐兑换:晋谷21号(小米,耐瘠薄、抗旱性强、成熟期适中)种子100公斤;冀张薯4号(马铃薯,高产、适应性强、块茎品质佳)种薯200公斤;《北方梯田修筑与水土保持技术详解》;《简易农家肥沤制与高效使用指南》;《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图谱》。总计需消耗积分150点。是否确认兑换?】
确认!傅水恒毫不犹豫。积分可以再赚,但春耕不等人,民心更不等人。
【兑换成功。物品已存入系统临时空间,宿主可随时具现。相关技术知识已传输至宿主记忆区,并生成简易图文手册副本。】
这些来自未来的优良品种和超越时代的农技知识,在四十年代初的太行山区,无疑是划时代的、近乎的存在。傅水恒并没有因为手握而贸然全面强制推广,他采取了极其谨慎和务实的态度。他选择了像李老汉这样几户最为贫苦、但为人老实本分的农户,以及部队自己的生产队,作为首批试点。
他让张天翼、赵云龙这些文化教员,将那些技术手册里佶屈聱牙的术语,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抄写、翻译出来,配上简单的图示,然后在夜校的课堂上,在田间地头的休息间隙,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讲解、演示。系统兑换来的那些颗粒饱满、色泽纯正的优良种子,则被他当作,免费发放给那些积极响应开荒、敢于尝试新技术的农户。他还宣布,凡是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田地,如果因技术原因导致减产,部队将用储备粮给予补偿,彻底打消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李老汉那块由傅水恒亲自帮扶、播下了晋谷21号谷种的土地上,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明显比旁边传统种子种出的苗子更加粗壮、绿意更加盎然时;当生产队按照《梯田修筑技术》在以往无法耕种的陡坡上,开垦出层层叠叠、如同天梯般的水平梯田,有效地保持了水土,庄稼长势明显优于坡地时;当按照《农家肥沤制指南》还制出的肥料,肥效远超以往简单的堆沤土办法,施到地里庄稼眼看着往上窜时……事实胜于雄辩,效果摆在眼前。乡亲们从最初的将信将疑、观望徘徊,变成了目瞪口呆的惊奇,继而转化为了由衷的信服和积极的追捧。
傅队长懂的真多!八路军的法子就是灵!这谷苗,俺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长得这么精神的!这样的赞誉之声,开始在王家峪及周边的村落里流传开来。傅水恒和八路军能掐会算会种神田有点石成金本事的名声,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几十里外的敌占区。这不仅仅是农作物产量的潜在提升,更是一次知识和信任的,其意义远比多收几斗粮食更为深远。
第三犁:攻坚克难——水与地的征服
王家峪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水。村前那条山溪虽然四季不冻,水量也算稳定,但地势较低,难以灌溉到村庄周围以及山坡上大片的耕地。以往,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尚且勉强果腹,一旦遇到干旱,便是颗粒无收的惨景。看着那些因缺水而龟裂的土地和蔫黄的庄稼,傅水恒下定了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