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翻看着武器设计图,眼中放光:“这些武器设计理念超前,但以我们现有的条件,可以简化生产一些过渡型号,比如半自动步枪和轻型迫击炮。”
刘晓明则对一套通讯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短波电台的改进型号,通讯距离和抗干扰能力都比我们现在用的好得多。如果能仿制出来,总部的指挥就能更加顺畅。”
最让人惊喜的是王慧珍博士的发现:“日军在研发一种新型炸药,威力是TNT的两倍,而且原料可以在本地解决。我可以改进配方,让它更适合我们现有的生产条件。”
傅水恒听着专家们的讨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他悄悄对我说:“系统积分在飞速增长,每项可行技术的确认都会带来积分奖励。照这个速度,很快就能兑换那条子弹生产线了。”
研讨会长达四个小时,结束时已是深夜。但每个人都毫无倦意,反而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会后,我单独留下苏文渊教授。这位睿智的老人似乎知道我有话要问他。
“苏教授,关于时空能量...您认为日军在其他地方还有类似的研究吗?”
苏教授沉吟片刻,神色凝重:“据我所知,日军在华北至少还有三个类似的研究基地。而且...他们似乎与某个外部势力有合作。”
“外部势力?”我心中一动,“是那些‘影武’士兵的来源吗?”
“不止如此。”苏教授压低声音,“在最后一次实验中,我偷听到日军军官提到一个词——‘时间理事会’。”
时间理事会!这与之前改造士兵的供词对上了!
“您对这个组织了解多少?”
苏教授摇头:“知之甚少。只听说它是一个超越国家的秘密组织,掌握着先进的时空技术。日军与他们合作,是想获得改变战局的黑科技。”
告别苏教授后,我找到傅水恒,将这个情报告知他。
傅团长闭目与系统交流后,脸色变得异常严肃:“系统确认,‘时间理事会’是一个跨时空组织,专门‘修正’历史走向。而我们的存在,已经被他们标记为‘必须清除的异常’。”
这个结论让我们都陷入了沉默。原本以为只是在与日军作战,现在看来,我们可能卷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争斗。
第二天清晨,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王慧珍博士利用矿区找到的原料,成功合成了第一批新型炸药。试验表明,其威力确实远超常规炸药。
与此同时,陈立民工程师带着几个手艺好的战士,开始尝试修复那台受损的自动化机床。张志远则着手设计适合我们现有条件的步枪改进方案。
更让人惊喜的是,苏文渊教授提出要为我们培养技术人才。他在获救的矿工中挑选了二十多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开始教授基础的物理和机械知识。
“抗战是持久战,人才培养是根本。”苏教授如是说。
看着院子里认真学习的那一张张年轻面孔,我仿佛看到了独立纵队乃至整个八路军科技发展的未来。
三天后,第一批成果陆续出炉:
改进后的手榴弹,威力和安全性都得到提升;
自制的迫击炮炮弹,填补了我们的火力空白;
修复的电台,让与总部的通讯更加清晰稳定;
而最让人振奋的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和复制那些超前科技。
傅水恒的系统积分也因此暴涨,终于凑够了兑换子弹生产线的数额。
“要现在兑换吗?”他兴奋地问我。
我思考片刻,摇了摇头:“再等等。现在兑换出来,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等专家们为我们培养出第一批技术骨干再说。”
傅团长恍然大悟:“说得对!不能只靠系统,自身的人才培养才是长久之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专家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科技的飞跃,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独立纵队的面貌。战士们开始重视学习文化知识,训练之余,识字班、技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
一天晚上,苏教授找到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参谋长,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正式的科研机构,系统性地开展军事科技研究。”
这个建议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您认为需要什么条件?”
苏教授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一个相对安全的地点,稳定的电力供应,基本的实验设备,还有就是...更多的书籍和学习资料。”
我点点头:“这些我们来想办法。安全地点可以选择在山区深处,电力可以用缴获的发电机解决,设备...恐怕要靠缴获和自制了。”
“至于书籍...”傅水恒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系统可以兑换一些基础技术手册,虽然需要积分,但值得投资。”
就在我们讨论之时,傅政委急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忧色:“刚接到内线情报,日军已经得知专家被我们救走的消息,派出了特工队,想要...清除这些专家。”
这个消息让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看来,日军很清楚这些专家的价值。”我冷笑道,“那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保护这些国宝级专家,成了独立纵队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而这也意味着,我们与日军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