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讨论后认为可行。王慧珍博士带着化学小组,用缴获的日军发射药为基础,研制出了适合复装子弹的发射药配方。
第十天,第一枚完全自产的手榴弹诞生了。
当张志远工程师捧着那枚黝黑的手榴弹来到指挥部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弹体用的是收集来的废铁,在反射炉里熔炼成型。张工程师自豪地介绍,炸药是王博士改进的配方,威力比日军手雷大百分之三十。引信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更加安全可靠。
傅水恒接过手榴弹,仔细端详:重量适中,做工精细。好!太好了!
日产能力如何?我更关心实际问题。
目前每天能生产二十枚左右。等工人们熟练了,电力稳定了,预计能达到五十枚。
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意义非凡。这意味着独立纵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不再完全依赖缴获。
随着兵工厂逐步走上正轨,更多产品开始试制:复装子弹、简易迫击炮弹、地雷、甚至还在研发一种新型炸药包。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一批技术骨干正在成长。那些原本只会拿枪的战士,如今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机床,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制造。
一天晚上,傅水恒兴奋地找到我:老李,系统刚刚解锁了新功能!科技树系统完全激活了!
在他的系统界面上,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技术发展图谱。从基础的材料加工到先进的武器制造,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现在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发展技术了。傅团长指着图谱说,比如要生产自动步枪,需要先点亮金属冶炼、机床制造、弹药生产这三个前置科技。
我们的专家在这方面有基础吗?
傅水恒兴奋地说,苏教授他们之前的研究,已经让我们在多个领域有了积累。按照系统评估,最多三个月,我们就能试制出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这个消息让我振奋不已。半自动步枪!这将极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就在兵工厂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危机也在悄然逼近。
第十三天清晨,侦察连长周锐锋带回一个紧急情报:日军一支特工队已经潜入阳泉地区,目标很可能是兵工厂和专家们。
据内线消息,这支特工队装备精良,成员都是中国通,擅长化装侦察和破坏。
我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同时庆幸当初选择在山区建设兵工厂的决定。
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另一个消息:日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剧了,特别是金属、油料等战略物资,来源几乎被完全切断。
兵工厂的原料储备只够维持半个月。后勤部长汇报时面带忧色。
双重危机摆在面前:一方面是日军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是原料短缺的生存危机。
晚上,我独自在指挥部思考对策。傅水恒推门进来,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老李,系统刚刚提示,可以兑换一项特殊技术——就地取材冶金法,只需要一千积分。
具体是什么?
就是利用本地易得的原料,生产兵工所需的特殊材料。比如用黏土制作耐火材料,用草木灰提取化工原料...
这真是雪中送炭!我立即同意兑换。
这项技术的到来,让专家们如获至宝。苏教授带着技术团队连夜研究,第二天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小型焦化厂;用当地黏土制作坩埚和耐火砖;甚至探索用某些植物提取发射药所需的化学成分。
兵工厂的原料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
月末总结时,兵工厂已经初具规模:月产手榴弹一千枚、复装子弹三万发、地雷两百个、炸药包五百个。虽然产量还不大,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独立纵队自力更生能力的体现。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出了第一批五十多人的技术工人,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控制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站在兵工厂新建的厂房前,看着忙碌的工人和运转的机器,我对身边的傅水恒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生产自己的步枪、机枪,甚至大炮。
傅团长重重点头:有系统,有专家,有大家的努力,这一天不会太远。
然而,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日军的封锁在加强,特工队的威胁依然存在,而那个神秘的时间理事会,更是不知何时会再次出现。
但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有了这批宝贵的技术人才,独立纵队已经拥有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的能力。
下一步,该是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了。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