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傅水恒去总部抗大分校讲课的第四天,一封不同寻常的电报由旅部转到了团部。
当时我正与傅必元政委核对本月粮秣消耗,译电员小王几乎是跑着冲进会议室,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参谋长!政委!总部转来的,加急电!是、是团长从抗大发的!”
我接过电文纸,傅政委也凑过头来。电文比往常要长,傅团长的字迹透过译电员的笔力依然能看出那份特有的沉稳:
“陈、傅:三日授课已于昨日结束。末节课时,恰逢国际记者访问团至分校参观,偶然旁听,兴趣浓厚。课后,记者团负责人,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泰晤士报》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先生等,主动要求采访,历时半日。彼等对敌后抗战,尤其对我部摸索之新战术极为关注,提问甚详。此事恐将见诸外媒,影响未知。总部指示,积极配合,实事求是,展现我敌后军民真实抗战之决心与智慧。我明日返部。详情面谈。水恒。”
室内有瞬间的寂静。
“国际记者?”傅政委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惊奇,随即化为喜悦,“好事啊!老傅这是要出名了!出大名了!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咱八路军在敌后是怎么打鬼子的!”
我放下电文,走到窗前,心情却比政委要复杂些。国际瞩目,意味着鲜花,也可能带来暗箭。团长那句“影响未知”,道出了其中的微妙。
“是机遇,也是考验。”我转过身,“这些记者,笔杆子比枪炮还厉害。他们怎么写,关系到外界怎么看待我们这支队伍,乃至我们整个敌后抗战。”
“对头!”傅政委收敛了笑容,正色道,“老傅处理得好,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遮丑,这就是最好的态度。总部指示也明确。咱们得相信团长能把握好这个分寸。”
我点点头,思绪却已飘到了那深山中的抗大分校,想象着那一幕——穿着灰布军装、年轻得有些过分的傅水恒,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或许蓝眼高鼻、带着好奇与审视目光的国际友人,从容讲述着在这片苦难土地上用鲜血换来的战争智慧。那场景,定然极具冲击力。
后来,从团长以及当时陪同的旅部宣传干事零星的讲述中,我逐渐拼凑出了那日发生在抗大分校的完整图景。
那本是傅团长授课的最后一天。前三天的课程,已在学员中引起轰动。他讲的不是纸上谈兵,是独立团一次次在实战中验证、提炼出来的东西:小群多路的渗透侦察,精准狠辣的斩首突击,飘忽不定的机动游击,以及将有限技术装备(如少量炸药、改造的地雷、甚至土炮)与灵活战术结合的打法。他语言质朴,却逻辑严密,配合沙盘和实战案例,将一种迥异于传统阵地战的、充满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作战理念,清晰地呈现出来。
那天下午,他讲的是“特种作战中的心理运用与舆论造势”。课程已近尾声,他正结合一次拔除伪军据点的战斗,总结如何利用宣传攻势,瓦解敌军士气,争取当地民众。
“……所以,战斗不只在枪响之时。战前的情报搜集、对敌心理的把握、对民心的争取,战后的舆论控制、宣传解释,都是战斗的组成部分。我们武器不如人,就要在头脑上、在人心上胜过敌人。譬如那次打马家集伪军据点,我们……”
就在这时,教室后面一阵轻微的骚动。分校校长陪着几个人,悄无声息地从后门走了进来,在最后一排空位坐下了。来的大约有七八人,装束与学员们截然不同,有的穿着皮夹克,有的穿着呢子大衣,其中还有两位外国面孔,一人留着标志性的小胡子,目光锐利,另一人身材高大,拿着笔记本和相机。
学员们有些好奇地回头张望,但良好的纪律让他们很快又专注于讲台。傅团长只是讲课间隙抬眼瞥了一下,神色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连语速都没有丝毫停顿,继续着他的讲解。于他而言,无论是总部的首长,还是陌生的访客,在课堂上,都只是聆听者。
他或许并不知道,进来的正是由总部领导亲自陪同、在根据地访问已有一周的国际记者团。他们原计划只是礼节性地参观一下这所着名的军校,感受一下教学气氛,并未安排具体听课行程。经过这间最大的教室时,听到里面传出的讲课声,翻译简单地解释了几句讲课内容,那位留着胡子的记者——后来知道正是埃德加·斯诺——立刻表现出浓厚兴趣,示意想进去听听。于是便有了这偶然的一幕。
他们起初只是站着,似乎打算听几分钟就走。但傅团长的讲课内容,显然抓住了他们。
翻译在一旁低声地、快速地做着同声传译。斯诺先生原本随意的站姿渐渐变得专注,他双手抱胸,身体微微前倾。贝特兰先生则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们听到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甚至有些残酷的战例,听到的是如何在极端劣势下,用智慧与勇气去寻找胜利的可能,听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战争模式的、植根于中国土地的战争哲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