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很大。”我老实回答。鬼子的火力配系完善,机枪交叉火力足以覆盖前沿,冲锋路上必然尸横遍野。
“所以,我们要改变思路。”旅长拿起几个代表步兵小组的小木牌,在沙盘上灵活地移动,“不再是简单的‘一窝蜂’冲锋。看,这是‘三三制’。”
他详细讲解起来: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组三到四人,形成三角进攻队形。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突击手、火力掩护手、爆破手。进攻时,各组交替掩护,逐次跃进。一个小组运动时,其他小组提供火力支援,大大减少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时间和面积。
“这……有点像我们以前小部队的渗透战术,但更系统,更适用于连排级进攻。”我立刻意识到了这种战术的价值。
“没错。”旅长又拿起代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木牌,“步炮协同,步机枪协同,也要精细化。炮兵不再只是发起攻击前的‘敲门砖’,更要能在步兵冲击过程中,随时提供精准的火力支援,敲掉新发现的火力点,压制敌军反击。这就需要建立更高效的前沿观测和通讯联络。”
接下来的日子里,各部队开始艰难而认真地学习和演练这些新战术。起初很不适应,战士们习惯了猛打猛冲,对于这种讲究配合、讲究节奏的打法感到别扭。连排级指挥员也面临挑战,他们需要更清晰地判断战场形势,更果断地调动小组,更有效地呼叫火力支援。
我和旅部的参谋们整天泡在训练场,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过,一个战术一个战术地抠。傅旅长更是亲自下场,有时甚至趴在地上,给战士们示范如何在跃进中利用地形地物。
挫折和混乱是难免的。有一次演练步炮协同,由于观测员位置计算错误,一发训练弹(用石头代替)差点砸到正在运动的步兵小组头上,惊出我们一身冷汗。还有一次演练“三三制”进攻,一个小组冲得太猛,脱离了侧翼掩护,被“敌军”预设的火力点“全歼”。
但我们没有气馁。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组织复盘,推演检讨,修改细则,再练!慢慢地,生疏变得熟练,混乱变得有序。我看到战士们开始懂得利用眼神和手势进行无声的交流,看到班长们能更从容地指挥小组交替前进,看到迫击炮排的排长能拿着地图和观测员快速计算射击诸元。
一种新的、更加坚韧和高效的战斗力,正在这支队伍里悄然孕育。
二、锻骨:装备升级与后勤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军事整训的同时,装备的更新换代和后勤体系的强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我们的“宝贝疙瘩”——深山里的兵工厂,进入了超负荷运转状态。李铁柱厂长几乎住在了车间,眼窝深陷,嗓子沙哑,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参谋长!您看!”他献宝似的指着生产线,“按照旅长的要求,咱们改进了60迫击炮的炮架和座钣,更轻便,更适合步兵伴随作战。82迫的炮弹,我们试验了新的装药,射程和威力都有提升!”
最让我惊喜的,是兵工厂根据我们提供的战术需求,成功试制了几样新装备。
一是“飞雷炮”,或者按旅长的叫法,“没良心炮”。用粗大的汽油桶做发射管,内置巨大的炸药包,利用抛射原理攻击敌军土木工事或密集队形。虽然射程近、精度差,但那股毁天灭地的声势和面杀伤效果,在攻坚时绝对能起到奇效。
二是大量生产的定向地雷和跳雷。这些玩意布置在防御阵地前或撤退路上,能给追兵带来惨重伤亡。
三是开始小批量试制一种结构更简单的冲锋枪,使用缴获的鬼子手枪弹,虽然射程和精度无法与步枪相比,但近距离火力凶猛,非常适合突击队使用。
旅长看着这些新式武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知道,他在权衡是否动用系统积分来获取更先进的技术或关键原材料。但他最终还是克制住了。“系统是底牌,也是依赖症。我们要尽可能依靠自己,依靠根据地的工业能力。只有这样,打出去的拳头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除了武器,后勤保障更是生命线。傅必元政委亲自抓这项工作。他动员了根据地的妇救会、儿童团,组织起了庞大的支前队伍。粮食、被服、药品、弹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储备和运输体系。
我们在几个核心地道枢纽里,建立了秘密仓库,囤积了足够全旅消耗三个月以上的粮食和弹药。组建了以骡马和大车为主的运输队,并规划了多条隐蔽的补给线路。甚至还在旅部医院下面,扩建了一个能容纳百名伤员的地下医疗所,储备了从系统兑换以及通过地下渠道购买来的珍贵药品。
“同志们,我们要准备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而是一个战略阶段的持续作战能力!”政委在后勤保障会议上反复强调,“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我们的后勤线,就是他们的生命线,绝不能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