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师长开口了,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政委说得对。柳条沟的失利,武器差距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穿上新鞋,走了老路’,甚至‘穿着草鞋就想跑高速公路’!”
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在场许多人都愣住了。
“我们口口声声打运动战,”师长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柳条沟的位置,“但在具体指挥和战术执行上,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过去打游击、打土匪,或者打固定防御之敌的思维模式上。我们强调了机动,却忽视了在平原无险可守环境下,面对拥有强大火力和机动能力的敌人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创造战机、如何把握运动的‘度’!”
他详细剖析了一团在柳条沟战斗中的几个关键失误:
第一,敌情侦察严重不足。 对敌人可能获得的美械装备加强,特别是重炮和坦克的出现,缺乏预警和预案。“我们的侦察兵,还习惯于看敌人的番号、数人头,但对敌人手里拿的什么枪、开的什么炮、有没有铁王八,重视不够,研判不深!这是致命的!”
第二,战术运用呆板。 在开阔地形发起攻击时,队形过于密集,未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疏散隐蔽。面对敌军强大的炮火准备和坦克突击,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和应变措施。“我们的‘三三制’在进攻中是个好战术,但在防御炮火和装甲冲击时,需要变化!需要更彻底的分散,需要构建更有效的反坦克纵深!”
第三,后勤与装备保障脱节。 部队快速推进后,仅有的反坦克武器(如缴获的日式火箭筒)和弹药未能及时跟上,导致面对敌军坦克时,一线部队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运动战不是傻跑,后勤的机动必须跟上战斗的机动!特别是对付装甲目标的特种弹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们,确保能在关键时刻送到前线战士手中!”
第四,指挥员未能根据战场实际及时调整。 在初期受挫后,未能果断采取交替掩护、节节阻击的方式脱离接触,而是陷入了与优势装备敌人的正面硬拼,加剧了损失。“指挥员的决心很重要,但灵活的战术调整更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勇敢,是鲁莽!运动战的精髓在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于调动敌人、创造战机,而不是被动地陷入敌人预设的火力陷阱!”
师长的话,句句戳中要害,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柳条沟失利的病灶。原本还有些怨气的干部们,渐渐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他们意识到,失败并非仅仅因为武器不如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战术和指挥层面未能适应新的战争形态。
三、智慧的凝聚:平原运动战新经验的萌芽
在师长和政委的引导下,总结会从单纯的“反思失利”,转向了积极的“探索新路”。大家畅所欲言,结合柳条沟的教训和各自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作为参谋长,负责将这些零散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与师长、政委共同提炼,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平原地区、应对美械装备敌人的运动战新经验雏形:
1. 情报先行,动态感知。 强调侦察的极端重要性。不仅要查明敌军兵力、部署,更要重点查明其装备类型(特别是重炮、坦克、车辆数量)、补给线和可能的增援方向。建立师、团两级情报分析小组,及时汇总研判各方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尤其要“知彼之利器”。
2. 分散配置,弹性防御。 在平原行军、驻止或待机时,彻底改变过去相对集中的习惯。部队采取营、连甚至排级单位,分散配置在广阔区域,形成“梅花桩”式的部署。各据点之间保持通讯联络,控制必要的预备队。即使遭遇敌突然炮火覆盖或空袭,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构筑工事强调野战化、疏散化和伪装,多挖防炮洞、交通壕。
3. 机动歼敌,巧设“口袋”。 运动战的核心不变,但打法要更灵活。避免在敌人火力占绝对优势的平坦地带进行正面决战。强调“诱敌深入”,利用小部队节节阻击、骚扰,将敌军调动、引诱至对我有利的地形(如有丘陵、村落、河网地带),再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其侧翼、断其退路,实施分割围歼。要善于“舍小求大”,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4. 近战夜战,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我军擅长近战、夜战和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夜晚或不良天候接敌、机动和发起攻击,最大限度削弱敌炮火和空中优势。强调在近距离用手榴弹、炸药包、集束手榴弹以及新配备的火箭筒(如果能有的话)对付敌军坦克。加强白刃战训练,在胶着战中压倒敌人。
5. 土工作业与反坦克手段。 将土工作业提升到保命和取胜的关键位置。要求部队“走到哪,挖到哪”,快速构筑单兵掩体、交通壕和防坦克壕。广泛发动群众,制造简易反坦克障碍,如陷坑、三角桩、巨石拦路等。集中使用和机动部署所有反坦克武器,组建师、团直属的反坦克分队,专门负责在关键地域打击敌军装甲目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