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龙掀起的阴风浊浪,在宝总直取上游、稳定供应链的雷霆手段下,终究未能撼动湖西厂重生的根基。原料供应渠道的升级,不仅化解了危机,更意外地带来了成本优化和品质保障。生产网络经过一番小小的动荡与清洗,反而变得更加纯粹和高效。湖西厂这艘重新启航的小船,在经历了外部风浪的拍打后,船体变得更加结实,航向也更加清晰。
然而,宝总的眼光,从未仅仅停留在“活下去”这个层面。坐在和平饭店顶楼,俯瞰着这座瞬息万变的国际都市,他深知,在商业这片深海中,仅靠成本控制和灵活模式,或许能挣得一时喘息,但绝无法铸就真正的航舰,更无法抵御未来的惊涛骇浪。尤其是在与薛金龙这种低层次对手的缠斗中,他更清醒地认识到——陷入价格战和低端市场的泥沼,是自取灭亡。湖西厂的真正出路,在于价值,在于不可替代性。
“爷叔,”宝总将一杯新沏的龙井推到爷叔面前,神色沉静,“供应链是稳住了,但这只是‘术’。湖西厂要真正立得住,必须要有自己的‘道’。这个‘道’,不能是薛金龙那种靠压榨和劣质生存的‘道’,也不能是永远替人代工、赚取微薄加工费的‘道’。”
爷叔接过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声音一如既往的平淡却直指核心:“利器需善其事。湖西厂最大的利器,不是厂房设备,是那些人,是那些几十年练就、差点被埋没的手艺。‘湖西’两个字,在老上海人心里,是有分量的。分量不在规模,在‘好’字上。”
“对!匠心!”宝总眼中精光一闪,“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谁便宜,而是要比谁更好,比谁更有味道!要做别人模仿不了、也舍不得模仿的东西!”
一个清晰的战略,在他脑中成型。他立刻让范新华去厂档案室,将那些积满灰尘、几乎被遗忘的老档案、老图纸、老样品记录全部翻找出来,送到和平饭店。
接下来的几天,顶楼套房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战略研究室”。宝总、爷叔、小闲,以及被特意请来的张秀英等几位核心技术老师傅,围坐在一起。桌上铺开的不是财务报表和市场分析,而是泛黄的工艺单、褪色的产品照片、甚至是一些手写的、字迹娟秀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张师傅,”宝总指着一张照片上的一款纹理极其细腻复杂的提花羊绒围巾,“这款‘玉兰花开’,听说当年拿了部优奖?这种立体提花技术,现在还有人会吗?”
张秀英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照片,眼中泛起追忆的光彩:“宝总,这款啊……是李总工当年的心血!这种提花要特殊的提花机和老师傅的手感配合,针脚密度、拉力控制都有讲究,差一点图案就糊了。机器……厂里那台老的不知道还能不能修……手艺,我们几个老姐妹,应该还能拾起来。”
“王师傅,”宝总又拿起一份档案,“这个‘水柔棉’的工艺,说是用特殊后整理技术,让棉衫洗后越来越软糯,不起球?这技术还在吗?”
老王师傅推了推眼镜,凑近看了看:“在是在……就是费工费时,成本高!要先丝光,再酶洗,然后低温烘……现在没人愿意这么做了,都是化学柔软剂泡一下了事。”
宝总越听,眼神越亮。他猛地一拍桌子:“好!要的就是这些费工费时、别人不愿意做的东西!我们做!不怕成本高!就怕东西不好!”
他当即拍板:成立“新技术(老工艺)复原小组”,由张秀英牵头,几位老师傅为核心,小闲负责资源协调,不惜代价,全力复刻和改良这几款承载着湖西厂辉煌记忆和独门技艺的经典产品!
决心已下,湖西厂的中心车间一角,立刻变成了一个充满怀旧与创新激情的“实验室”。那台尘封多年的老式提花机被小心翼翼地拆卸、清洗、调试。张秀英和几位老姐妹,如同对待珍宝般,围着机器,一遍遍地调试参数,手指在经线纬线间穿梭,寻找着那份遗失多年的手感。
“这里,拉力要再调轻一丝……”
“这个图案的过渡,针数要再加两针……”
“不对不对,这个后整理的温度,高了五度,手感就差远了!”
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没有人计较工时,没有人抱怨繁琐。老师傅们的脸上,重新焕发出那种久违的、专注于创造的庄严光芒。年轻的学徒们围在一旁,屏息观看,眼中充满了敬畏和学习的热忱。小闲全力保障,需要什么原料、什么工具,第一时间到位。
宝总偶尔会悄然出现在车间,他不打扰,只是静静地看,拿起试样的半成品,仔细抚摸其质感,感受其分量。他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成本数字,而是指尖流淌的温度和时光沉淀的智慧。
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调整,甚至对原有工艺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良后,奇迹发生了。
那款“玉兰花开”提花羊绒围巾,终于重现世间!图案立体饱满,过渡自然如水墨渲染,手感软糯如云,其精巧与华美,远非市面普通提花产品可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繁花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繁花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