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之下,难免风声鹤唳。一时间,江东军政系统内部,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微妙的气氛。官员将领之间,私下往来减少,言谈更加谨慎,生怕被卷入无妄之灾。
这一日,赵云正在考较陈砥《孙子兵法》中《用间篇》的理解,亲卫送来一份来自江北历阳,黄忠的密信。
信中,黄忠除了汇报近期针对魏军小股部队的反击成果外,还提及一件蹊跷事:数日前,一名自称来自汝南的商人,试图通过重金贿赂他麾下的一名军需官,打听关羽在东关城内的具体驻防位置及日常作息,被军需官识破并拿下。审讯之下,那商人咬毒自尽,未吐露更多信息。
“目标直指云长…”赵云放下信,眼神冰冷,“‘惊蛰’的爪子,已经伸到江北军中了。连黄老将军那边都未能幸免。”
陈砥心中凛然。对方不仅手段隐秘,而且目标明确,就是要挑动最敏感的神经——关羽。若关羽在江东境内出事,无论真相如何,江东与西蜀本就脆弱的关系必将彻底破裂,甚至可能引发内战,曹魏便可坐收渔利。
“我们必须提醒云长叔父加强戒备!”陈砥急道。
“已经提醒过了。”赵云沉声道,“云长身经百战,自有分寸。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尤其是…来自内部的暗箭。”他意有所指,“那军需官能识破并拿下细作,是忠诚可嘉。但谁能保证,军中、府中,没有其他已被收买或潜伏更深的‘钉子’?”
面对“惊蛰”的威胁与内外的压力,陈砥在赵云的指导下,反而更加沉下心来,专注于提升自身。他明白,恐慌与猜疑解决不了问题,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应对一切风浪。
他的武艺在赵云悉心调教下稳步提升,虽离顶尖高手相去甚远,但等闲三五人已难近身。文课方面,他开始涉猎更深的典籍,甚至包括一些法家、纵横家的着作,赵云要求他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这些思想背后的逻辑与利弊。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磨砺。赵云时常与他夜谈,讲述自己追随刘备颠沛流离、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往事,讲述陈暮在曹操手下如履薄冰、度日如年、后凭借襄阳成功独立、后一步步奠定江东基业的艰辛。
“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赵云谆谆教导,“越是危难之际,越需沉得住气。主公当年面对袁术、刘表、曹操多方压力,几度濒临绝境,皆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方有今日。你身为世子,更需有此定力。”
陈砥将这些话铭记于心。他不再为外界的风声鹤唳所动,每日作息规律,勤学不辍,神情日益沉稳。那份超越年龄的冷静,让身边护卫他的白毦兵和暗卫都暗自心折。
某夜,他在灯下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读到刘邦屡败屡战,最终垓下围项羽时,若有所悟。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势可弱,心不可屈;局可危,志不可夺。”
赵云悄然走入,看到纸上的字,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欣慰。潜龙在渊,非是蛰伏,而是在积蓄腾飞的力量,锤炼面对风雨的脊梁。
就在江东上下全力应对“惊蛰”威胁之际,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从东关传来。
消息并非关于军事冲突,而是关于关羽本人。
据文聘水军秘密送来的情报,关羽近日常感不适,延医诊治,乃旧伤复发,加之年事已高,久困孤城,心力交瘁,需要静养一段时间。东关军务,暂由魏延、邓艾共同署理。
这个消息,看似寻常,却瞬间在江东高层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羽在这个敏感时刻“旧伤复发”,是真是假?若是真,其健康状况是否真的到了需要“静养”的地步?若是假,那此举目的何在?是关羽自己的决定,还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或暗示?
联想到之前的流言,以及“惊蛰”计划可能的目标,所有人都无法等闲视之。
“云长此举…耐人寻味。”赵云接到消息后,眉头深锁,对陈砥道,“无论真假,此消息传出,必然引来无数猜测。曹魏细作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西蜀那边,恐怕也会立刻收到风声。”
陈砥也感到事态严重:“军师(庞统)和父亲那边,可知晓?”
“如此大事,文聘将军必已同时急报建业。”赵云沉声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惊蛰’未至,东关却先起波澜。这盘棋,是越来越复杂了。”
他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语气凝重:“但愿云长此举,只是寻常静养,否则…”
否则什么,他没有说出口,但陈砥已然明白。否则,江东面临的,将是一场远比军事进攻更为凶险的政治风暴与信任危机。
潜龙在渊,亦能感受到那来自远方的、越来越近的雷声。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20xs.org)魏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