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荧惑(火星)时,他笔尖顿了顿。纸上“荧惑守心,恐有战乱”的字样,像块沉甸甸的石头。作为现代人,他不信“星象定吉凶”的宿命论,但也明白,战乱对百姓的影响是实打实的。最终,他在后面加了句“宜备粮草,深掘地窖,非为信凶,实为防患”,既保留了星象提示,又赋予了它“未雨绸缪”的实用意义,像给百姓递了把伞,而非敲了记警钟。
初稿完成时,窗外的梧桐叶已落了满地。叶法善捧着厚厚的册子,纸页间还夹着几片他用来参考的植物标本——有清明的柳叶,有夏至的荷叶,还有秋分的玉米须。他把册子拿给玄阳子看时,老道正在丹房炼丹,接过册子翻了两页,便放下丹炉仔细看起来。
“不错,通俗易懂,百姓用着方便。”玄阳子指着“惊蛰”页的闪电插画,眼里带着笑意,“连画都透着灵气,比那些刻板的星图强多了。”他翻到最后,见后面还有几页空白,便取过叶法善的狼毫笔,蘸了朱砂添了几句:“月圆之夜,阴气盛,宜练存思;月缺之夜,阳气藏,宜练雷法。冬至一阳生,宜打坐筑基;夏至一阴生,宜外出历练……”
叶法善看着师父补的“修行宜忌”,忽然拍了下额头——自己只顾着百姓的农时,竟忘了历书对修行者的意义。天地节律对修行的影响,本就是“天人合一”的重要部分。他连忙接过笔,在“春分”节气下补了句:“春分昼夜均,阴阳平,宜练八卦罡,调和气血。”又在“大雪”后添了“雪封山时,天地气闭,宜读经悟理,内观己心”。
这么一来,这本历书便有了“双面性”:正面是指导农时的“生存手册”,背面是辅助修行的“进阶指南”,济世与修身,像一枚铜钱的两面,完美地合在了一起。
叶法善将历书誊抄了三份,字迹比初稿更工整,插画也补得更细致——雨水页的燕子添了几根羽毛,惊蛰页的闪电加了些锯齿纹,连星象图里的星宿,都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明暗。他把第一份留在道馆的藏经阁,供师弟们研习;第二份送给镇上的李员外,托他转交给里正,让里正组织人抄录分发;第三份则送给了常去海边打渔的王老汉,那老汉不识多少字,却认得图画,叶法善特意把潮汐部分的插画描得格外清晰。
李员外拿到历书的第二天,就带着家丁亲自来道谢。他穿着簇新的绸衫,手里捧着历书,翻到“芒种”那页,指着“此时插秧,需选月圆夜,水稳根易扎”的字样,激动得直搓手:“叶道长,这册子太实用了!往年总不知道啥时候种豆子合适,现在一看图就明白,连选啥时候插秧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当即让人去镇上的印书馆,打算雕版印刷百十来本,分发给各村的老农。
王老汉更是把历书当成了宝贝。他用蓝布把册子包了三层,贴身揣着,逢人就掏出来显摆:“你看这潮信,画得跟真的一样!前天卯时出海,果然风平浪静,打了满满一船鱼!”有次镇上的后生想借去抄录,他硬是盯着人抄完,连个墨点都不许沾在布套上。
叶法善站在观星台,看着远处田埂上老农捧着历书指点庄稼的身影,心里像被温水浸过似的,又暖又亮。他忽然明白,编纂历书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修行?那些日夜观星的专注,整理数据的耐心,将高深学问化为通俗话语的巧思,都是对“天人合一”的最好注解——天地有节律,人事有安排,修道者既要像星辰般守得住规律,也要像春雨般润得了万物。
夕阳西下时,他拿出那本初稿,在最后一页写下:“历者,历也,既历天时,亦历人心。”笔尖落下,墨色在纸上晕开,像颗饱满的种子,落在了他与这片天地之间。他知道,这本《青云观便民历》还很简陋,就像他对“道”的理解,才刚刚掀开一角。但只要顺着这天地节律往下走,往后的日子里,总会有更完善的版本,更深刻的领悟,如同四季轮回,生生不息。
喜欢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