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许昊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
城市的霓虹灯在夜色中闪烁,如同无数个梦想在黑暗中发光。
《人在囧途》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额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为昊天影视树立了品牌,打开了局面。
手机响起,是张建国教授。
“票房破3亿了。”
教授的声音带着笑意,
“现在感觉如何?”
许昊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轻声道:
“就像刚刚种下一棵树苗,看着它破土而出。”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继续种树。”
许昊的嘴角微微上扬,
“种一片森林。”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新的项目计划书。
标题是:《关于建立昊天影视工业化制作体系的构想》。
窗外,新年的第一轮圆月高悬天际,清辉洒满人间。
在这个注定要被载入中国电影史的夜晚,许昊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大胆的想法——在火车站,为归家的游子们,放一场关于回家的电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创意,改变了一个行业。
一个选择,定义了一个时代。
《人在囧途》的最终票房数据,像一颗最终的核弹,引爆了本就沸腾的舆论场——3.6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最初2.8亿的乐观预估,为这场以小博大的奇迹,画上了一个更加震撼的句号。
投资300万,回报3.6亿,% 的投资回报率!
这个数字本身,就具备了传奇的所有要素。
刹那间,所有的媒体,无论是之前持保留态度的,还是早已加入吹捧行列的,都如同发现了唯一的真神,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版面,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许昊。
报道的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用词一个比一个浮夸:
《许昊:用3.6亿票房重新定义中国电影!》
《从歌王到商界巨子再到票房神话,许昊的跨界传奇!》
《19岁福布斯第三,20岁票房奇迹,许昊是重生者吗?》
《深度解析许昊模式:他如何看穿未来?》
《许昊点石成金:下一个被昊天看中的领域是什么?》
报道的内容也开始变味,不再局限于《人在囧途》的成功本身,而是开始神化他的一切:
他的发家史被添油加醋地描绘成“步步精准、算无遗策”的神话,仿佛他早在重生之初就看到了2006年的每一个风口。
他的商业决策被解读为“具有上帝视角”的布局,收购晋江、入股优酷被形容为“早已预见到IP和平台的终极价值”。
他的人际关系被过度解读,与他有过交集的每一位女性(杨密、刘诗诗、陈晨、沈念、景甜,甚至王楠楠)都被媒体拿出来反复揣测,编织成“帝王般”的后宫叙事。
他的个人生活也被无限放大,他在片场的专注、他偶尔流露的疲惫,都被描述成“天将降大任”的注脚。
网络上,“许昊是我爹”、“许昊重生者实锤”、“跟着昊哥走,财富在招手”这类玩梗和盲目崇拜的言论泛滥成灾。
他似乎被捧上了一个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神坛。
王志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看着手里的报告冷笑,你不是想出名吗?我来帮你!
报告上写着:
“景甜大年三十晚上去昊天参加跨年会,一夜未归!”
面对这铺天盖地、几乎要将他淹没的赞誉,最初的欣喜和成就感很快过去。
许昊坐在昊天大厦顶层的办公室里,看着堆积如山的赞美报道,眉头却越皱越紧。
“丽蓉姐,你不觉得……这风头有点太过了吗?”
许昊将一份将他形容为“商业先知”的杂志扔在桌上,语气凝重。
赵丽蓉也面露忧色:
“是太过了。现在几乎听不到任何理性的声音,全是吹捧。这很不正常。”
小乔拿着平板,念着网络上的狂热评论,担忧地说:
“昊哥,现在好多人都说你是神,说你做什么都能成……这听着都吓人。”
许昊走到窗前,看着楼下依旧徘徊不肯离去的记者,眼神冰冷:
“捧杀。这是最经典的捧杀。”
他太清楚了。把他捧得越高,让他变得“无所不能”,那么:
1. 公众的期待值会被无限拉高。 下一次,他只要表现得“正常优秀”,甚至只是“成功”,而没有达到“神话级”的程度,就可能被反噬,被嘲笑“江郎才尽”。
2. 会无形中树敌无数。 那些被他动了蛋糕的同行、那些看他不顺眼的传统势力,此刻必然在暗处咬牙切齿,媒体的神化只会加剧他们的嫉妒和敌意,让他们更紧密地联合起来。
3. 会掩盖潜在的危机。 在一片赞美声中,集团内部可能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忽视管理和业务上的细微漏洞。外部也会用显微镜审视他和他公司的每一个动作,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都重生了,当个海王怎么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都重生了,当个海王怎么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