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或许也是最关键的一颗种子,名为“基石”,深埋于信息的无尽深渊。
这颗种子,并非某种具体的武器或药剂,而是对沈哲明遗留数据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解读。在江华“融合”后视角的启发下,陈博渊带领团队,不再仅仅将沈哲明的研究视为破解“织网者”科技的钥匙,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他作为一个天才科学家,其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本身。
他们发现,沈哲明在独立研究“彼岸花”菌株时,其观察、假设、验证的方法,隐隐暗合了“织网者”知识体系中某种更基础的、关于复杂系统认知与跨维度信息处理的逻辑。他的笔记,不仅仅是数据记录,更是一部如何用人类有限的数学工具和科学语言,去逼近和描述那些超越三维时空物理现象的“元教程”。
通过对这种“沈哲明范式”的提炼和学习,研究团队在破译“织网者”数据库那些最晦涩难懂的部分(尤其是涉及意识场、高维几何和宇宙常数微调的理论)时,效率竟然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这仿佛是为人类理解高等文明知识,搭建起了一座相对稳固的思维脚手架。
更重要的是,结合江华带回的关于“寂静王座”的碎片信息,陈博渊等人开始意识到,沈哲明那看似零散的研究,或许从一开始,就隐隐指向了“织网者”对抗“机制”的某种核心策略——并非单纯的武力对抗,而是试图理解、适应乃至利用宇宙本身的底层规律。他的“适配者”身份,可能正是实践这一策略的关键一环。
这颗“基石”种子,暂时无法转化为直接的战斗力,但它指向的,是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不是盲目地复制“织网者”或对抗“收割者”,而是找到一条属于人类自己的、基于理性、包容并蓄的进化之路。
李正首长在听取了关于这三颗“希望种子”的详细汇报后,沉默了许久。他走到观察窗前,望着下方忙碌而有序的基地,望着那些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身上或许已注入“晨曦Ⅰ型”的战士们,望着实验室里那些闪烁着幽蓝光芒的新式装备。
“种子已经播下,”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审慎,“它们能长出什么,是救命的粮食,还是致命的毒草,取决于我们如何浇灌,更取决于我们脚下的土地。”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核心成员——虚弱但眼神坚定的江华,疲惫却充满探索欲的陈博渊,严谨而带着忧虑的赵启明。
“‘极地曙光’计划,将是我们第一次,在相对‘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主动去触碰那最终的秘密。这些种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战斗的资本。”他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但记住,北极的冰层下,埋藏的不只是希望,更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终极危险。在出发之前,我们必须让这些种子,尽可能地生根发芽。”
希望的种子已然破土,在人类文明最寒冷的严冬里,倔强地探出了稚嫩的绿芽。它们承载着逝者的寄托,生者的勇气,以及一个物种在面临存亡绝续时,所能迸发出的最后智慧与力量。前路依旧漫漫,黑暗依旧浓重,但至少,此刻的人们,手中握住的不再只是绝望。
喜欢锦绣烬:关东寒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烬:关东寒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