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知夏那句 “肚子重要还是脑子重要” 的童言,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最先热闹起来的是城南的茶楼。
茶客们端着粗瓷大碗,边嗑瓜子边议论:“听说了吗?宫里的小祖宗把大臣们问住了!”
“可不是嘛,连我家婆娘都说,填饱肚子才能有力气干活!”
消息传到城东的铁匠铺。
王铁匠抡着大锤 “哐当” 一声砸在铁块上。
火星子溅得老高:“七公主这话说到咱心坎里了!我家娃都十岁了,还在帮人放牛,哪有闲钱读书?”
他擦了把汗,转头对徒弟说:“去,把告示栏的《劝农歌》揭下来,换张白纸,我要写句话。”
第二日清晨,铁匠铺门口多了张歪歪扭扭的大字报:“公主说得对,先吃饱,再读书!”
几个挑着菜担的老农路过,围着瞧稀罕。
有人用烟杆敲了敲木板:“这话说得在理!去年大旱,我家连种子都吃了,还读啥书?”
与此同时,一群文人书生在城西的书院里吵翻了天。
老学究们拍着桌案怒斥:“女子胡言乱语,怎能当真?”
可年轻学子们不服气,反驳:“孔夫子周游列国,不也是为了解决民生?”
领头的学子叫林文远,他连夜写了篇文章,标题就叫《论民生与教化之先后》。
三天后的集市,这场争论迎来了高潮。
林文远站上说书人的高台,手里举着七公主言论的手抄本,大声喊道:“乡亲们!七公主问的可不是小孩子的傻话!”
他指着台下卖馒头的刘大娘:“您每天天不亮就揉面,赚的钱够全家吃饱吗?”
刘大娘抹了把汗,苦笑着摇头:“能糊口就不错了,哪敢想读书识字?”
“对!” 林文远提高嗓门,“连圣人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肚子都填不饱,再高深的学问也是空话!”
他说起自己在乡下教书的经历:“我见过八岁的娃背着弟弟讨饭,也见过老人临死前还念叨‘没让孙子读书’……”
台下渐渐安静,只听见有人偷偷抹眼泪的声音。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喊:“那朝廷打算咋办?”
这话像炸开的炮仗,瞬间激起千层浪。
“就是!让我们吃饱饭就这么难?”
“小娃娃都懂的道理,大臣们装什么糊涂!”
愤怒的声浪中,不知谁带头喊起口号:“先吃饱,再读书!先吃饱,再读书!”
这阵仗惊动了巡街的官兵,官兵正要驱散人群,却被林文远拦住:“官爷,我们不是闹事,只是想让朝廷听见百姓的声音!”
他掏出一叠联名信,上面密密麻麻按满红手印:“这是二十三个村子的百姓签名,求您转交给陛下。”
消息很快传到皇宫。
皇帝正在批阅奏折,太监捧着民间送来的联名信,手都在发抖:“陛下,这…… 这是百姓的请愿书。”
皇帝展开信纸,粗糙的麻纸上,有歪歪扭扭的字迹,也有画的圈圈叉叉。
每一个印记都像重锤,敲在他心上。
另一边,支持七公主的大臣们像打了鸡血。
年轻御史陆明远连夜拜访太子:“殿下,民间声浪如此,正是推行新政的好时机!”
太子楚明煦看着窗外的明月,握紧拳头:“走,去见父皇!”
两人直奔御书房,却撞见皇帝正对着请愿信发呆。
“父皇,民间都在支持七妹。”
太子把收集的民情报告摆在桌上,“您看,扬州灾民易子而食,江南佃户卖儿卖女……”
皇帝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突然想起知夏天真的小脸:“爹爹,肚子饿的时候,书也读不进去呀。”
正当皇宫里气氛凝重时,民间的声援活动愈演愈烈。
说书先生把七公主的故事编成评书,添油加醋地讲:“话说那七公主,头戴凤冠,脚踏祥云,只问一句话,就把满朝文武问得哑口无言……”
茶馆里座无虚席,连门口都挤满了踮脚偷听的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群孩童也加入了声援。
城东私塾的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子,上面写着 “要吃饭,要读书”。
在街头唱自编的童谣:“小米粥,香又甜,吃饱肚子好过年;三字经,百家姓,认字读书心里明!”
路人看着这些奶声奶气的娃娃,又好笑又心酸。
这场民间声援像野火燎原,很快烧到了周边州县。
苏州的丝绸匠人们联名上书,杭州的渔民集体罢市,就连一向安分的乡绅们也坐不住了。
老员外李承德拄着拐杖,带着族谱找到知府:“大人,您看看祖宗家训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七公主的话,正是古训啊!”
面对汹涌的民意,保守派大臣们慌了手脚。
礼部尚书急得在府里团团转:“反了反了!一群泥腿子也敢议论国事?”
他的门生献计:“大人,不如散布谣言,说七公主被妖人蛊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成团宠小公主我用哲学怼翻全朝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成团宠小公主我用哲学怼翻全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