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案重现
秦宫遗址的夯土层下,一把青铜洛阳铲正带着细碎的土屑缓缓升起,铲刃上沾着的不是寻常的黄土,而是混合着青铜锈末的深褐色泥块,那是秦宫地砖特有的“胎土”,带着两千多年的沉淀与沉默。
考古队员小李的手套早已被汗水浸透,指尖传来的震动让他心跳加速——这不是触碰到陶片或青铜器的钝响,而是一种类似“空鸣”的震颤,像敲击着空心的竹筒。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拔出洛阳铲,铲尖挑着的不是预想中的碎陶片,而是一卷被多层帛布紧紧包裹的竹简,帛布的边缘已朽成丝状,却仍倔强地守护着内里的珍宝。
“快!小心点!”领队老张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快步上前,膝盖在松软的土坡上一滑,差点摔倒,幸好抓住了旁边的探方壁。他戴着手套的手指轻轻拨开最外层的帛布,一股混合着陈年竹香、战国墨味与秦宫特有的青铜锈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清冽而厚重,像打开了一坛封存千年的酒。
帛布是战国特有的“夹缬”工艺,蓝底白花,上面绣着的“杏林”图案虽已褪色,却仍能看出针脚的细密——五片叶子的杏叶,每片叶子的脉络都清晰可辨,与阿月在东海基地废墟找到的那半本《伤寒论》残卷上的包裹布一模一样。当时那布上还沾着半片干枯的还魂草,此刻这卷帛布的褶皱里,竟也藏着一粒小小的、已经碳化的杏核。
“是林越医案的专用包裹布!”阿月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正在实验室通过实时传输看着这一切,“我见过,林大哥说,用杏叶纹帛布包裹医案,是为了‘承杏林之脉,传医者之心’。”
竹简共七十二片,每片长约尺许,宽两指,竹质温润如玉,边缘被摩挲得光滑圆润,显然是用陈年的桂竹制成,经过了特殊的防蛀处理(后来检测发现,竹片上涂过一层长桑洞特有的树脂,带着淡淡的药香)。上面的字迹是典型的战国隶书,笔锋苍劲,墨色深沉得像夜空,是林越的笔迹——阿月绝不会认错,那“脉”字的最后一笔总是微微上挑,像一根即将刺入穴位的金针,带着穿透纸背的力量;那“医”字的“矢”部,总是格外修长,像一支精准的箭,直指病灶核心,和她日志里无数次临摹的一模一样。
“《林越医案·卷三》”老张扶了扶眼镜,一字一顿地念着首简的标题,声音因激动而发颤,“下面还有行小字:‘承扁鹊先生意,录三域医案,凡七十有二,则,待后世有缘者观之,知医道不止于治人,更在治天地’。”
简文的内容让整个考古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心翼翼,仿佛怕惊扰了这跨越千年的智慧。开篇记录的是黑风寨变异者的诊治经过,详细到令人惊叹:“戊戌年三月初三,诊黑风寨民王某,男,三十有五,因久居湿地,湿毒侵体,初为浮紧如弓弦(外感风寒),后渐沉缓似流水(湿邪入里)。每日辰时脉象最乱,如群蚁乱爬,盖因寅时湿地瘴气最盛,邪正交争之故。”
用药剂量更是精确到分毫:“麻黄三钱,需用长桑洞泉水煎,忌铁器(恐铁器伤药气);生姜五片,必取未出土之‘姜芽’,性最烈,能破沉寒;再加杏叶三钱,取‘杏林’之意,亦能润肺,防麻黄过燥。三药同煎,沸后再煮三刻,取汁半碗,温服。”
更令人动容的是,记录中甚至包括病人的情绪变化与应对之法:“三日不食,见药则呕,乃肝郁未解,非药之过,需以‘移情法’佐之——召寨中孩童,讲扁鹊救虢国太子故事:‘太子死三日,扁鹊针砭而活之,非扁鹊能逆天,乃太子生机未绝,需人点醒’。病人闻之,默然良久,始肯服药。”
中间几简突然提到了秦宫鼎魂,字迹变得急促,仿佛记录者正身处险境:“鼎者,天地之炉也,其魂为先天之精,藏于鼎耳,动于鼎足。徐福以巫蛊扰之,如人以锥刺心,故鼎鸣如泣,地脉震颤如惊悸。治之需‘镇心汤’:取虢国太子王血三滴(其血含先天之精,能安鼎魂),秦宫地砖下黄土一勺(得地气,能固根本),和以长桑洞还魂草汁(性温,能通经络),涂于鼎耳‘关元’位,每日辰时以桑木为灸,灸七壮,七日可安。”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鼎形,鼎耳处用朱砂点了个小点,标注着“关元”二字,与阿月记忆中秦宫鼎的能量节点分毫不差。
最末几简的字迹突然潦草,竹片上甚至有几滴深色的痕迹,像是溅上的血或汗,记录的内容却石破天惊:“三域如三焦:秦宫为上焦,主纳气(天之气);现代为中焦,主运化(人之力);寒武纪为下焦,主收藏(地之精)。若有裂缝,如三焦漏气,需‘隔物灸’补之——上焦漏气,隔秦宫青铜灸;中焦漏气,隔现代合金灸;下焦漏气,隔寒武纪化石灸……阿月切记,医道不止于治人,更在治天地,此乃扁鹊先生未竟之愿,吾辈当承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