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亚-4轨道空间站的联合实验室里,全息投影将三份技术图谱悬浮在中央操作台上方,蓝、紫、银三种光芒在图谱边缘不断碰撞却始终无法交融。林远舟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尖在地球制造的场力转化模块图谱上划过,疲惫地靠在椅背上。
“已经是第三十七次模拟了,还是不行。”陈宇将手中的能量棒包装随手丢进回收口,机械义眼闪烁着故障提示的红光,“地球的场力技术基于电磁转化,伊瑟尔星的核心是量子共振,而盖亚-4的原生场晶自带空间锚定属性,三者的能量传导逻辑根本是三条平行线。”
艾蕾娜正用星核水晶校准数据,半透明的手指在伊瑟尔星技术图谱上轻轻一点,紫色光晕泛起涟漪:“星溯者的‘思维共振’接口无法识别地球设备的二进制编码,就像用声波去激活电流,本质载体完全不同。刚才的模拟中,原生场晶甚至出现了能量逸散,再这样下去样本会彻底报废。”
实验室侧门突然滑开,苏晚晴抱着一摞纸质资料快步走进来,眼底的青黑比林远舟更甚。她将资料重重拍在操作台上,封面《张详前统一场论延伸·场力同源性分析》的标题格外醒目:“你们看这里。”
她调出资料中的核心公式,与三份技术图谱并列投影:“张教授提出过‘宇宙场力同源假说’,所有文明的能量技术看似差异巨大,本质都是对空间本底场的不同利用方式。地球技术是‘切割式提取’,伊瑟尔星是‘共振式引导’,而盖亚-4的原生场晶,其实是天然的‘场力转换器’。”
林远舟猛地直起身,快步走到投影前:“你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强行让三种技术兼容,而是要找到它们共通的‘语言’?”
“没错。”苏晚晴调出模拟实验的失败数据,红色的能量逸散曲线与张详前理论中的场力波动模型重叠在一起,“前几次失败都是因为我们在试图改造技术本身,就像让英语、汉语和星溯者的思维波直接对话。但根据张教授的理论,空间本底场就像空气,所有技术都是不同的发声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制造一个‘翻译器’。”
艾蕾娜的星核水晶突然发出嗡鸣,水晶表面浮现出复杂的纹路:“伊瑟尔星的古籍里记载过‘场力中介核心’,但只留下了模糊的概念。难道说,原生场晶就是天然的中介载体?”
“很有可能。”林远舟拿起装有原生场晶样本的容器,晶体在灯光下折射出幽蓝的光芒,“但之前的实验中,它的能量极不稳定,一旦接入两种以上技术就会过载。”
陈宇突然敲了敲操作台,调出盖亚-4溶洞岩壁上的古代纹路扫描图:“你们还记得这些星溯者留下的能量传导纹路吗?当时检测到它们能稳定溶洞的场力环境。或许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结构,给原生场晶加个‘缓冲层’。”
苏晚晴立刻将纹路结构与张详前的场力锚定公式结合,生成新的设计图纸:“张教授在书中提到过‘梯度场力结构’,通过多层不同频率的场力屏障,实现能量的平稳过渡。我们可以用地球的电磁技术制作外层缓冲,中间层嵌入伊瑟尔星的量子共振网,核心再放入原生场晶。”
“听起来可行,但需要精确的频率校准。”艾蕾娜将星核水晶接入操作台,“我可以调出星溯者的共振频率数据库,但地球设备的电磁频率波动范围太大,必须先稳定在2.1赫兹左右,这是原生场晶的基础谐振点。”
林远舟立刻分工:“陈宇,立刻改造地球的场力发生器,把输出频率锁定在2.1赫兹;艾蕾娜,用星核水晶绘制量子共振网的微观结构;晚晴,我们一起计算梯度场力的参数,参考张教授的‘空间能量衰减公式’。”
实验室里瞬间忙碌起来。陈宇带着机械助手拆解场力发生器,金属碰撞声与能量调试的滋滋声此起彼伏;艾蕾娜的星核水晶投射出三维的量子共振网模型,每一个节点都闪烁着紫色微光;林远舟和苏晚晴则趴在堆满资料的操作台前,不时为某个参数争论,又很快在张详前的理论中找到共识。
四个小时后,改造后的场力发生器被推到中央实验台,外层包裹着多层银色的电磁缓冲层,核心位置预留出放置原生场晶的凹槽。艾蕾娜将用纳米材料制作的量子共振网小心翼翼地放入凹槽,抬头看向林远舟:“共振网准备好了,频率已经校准到与原生场晶匹配。”
苏晚晴按下计算器的最后一个按键,长长舒了口气:“梯度场力参数计算完毕,按照张教授的理论,三层缓冲层能将能量波动控制在0.01赫兹以内,应该能避免过载。”
林远舟拿起原生场景样本,指尖因紧张微微颤抖。他将晶体缓缓放入凹槽,当晶体接触到量子共振网的瞬间,一道淡蓝色的光芒顺着共振网蔓延开来,外层的电磁缓冲层立刻亮起银色光晕。
“启动能量输入!”林远舟后退一步,紧盯着操作台的显示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海启元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星海启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