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钟声悠扬回荡在鸿儒书院山脚下的巨大平台之上,肃穆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每一位考生。
考卷分发到手,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并未急于动笔。
他依照以往的良好习惯,首先快速而仔细地将厚厚一沓考卷从头到尾翻阅检查了一遍。
确认无漏印、错页、模糊之处后,才在卷首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
考场规模宏大,数百张书案整齐排列,监考的教习和执事穿梭其间,目光锐利。
开考前已有考官朗声宣布规则:允许出恭,但需有专人陪同;严格限时,日落收卷;不得交头接耳,违者立刻逐出。
陈耀祖深知时间紧迫,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
受他影响,姚宗胜、王富贵和赵廷霄也有样学样,强压下立刻答题的冲动,先检查考卷。
潸然!当王富贵翻到最后一页时,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那页竟有大片空白。
若非检查,他定然以为题目到此结束,直接交卷,那后果不堪设想!
心里想着耀祖兄都不倒霉了,却没想到倒霉体质原来是被他给继承了。
他心有余悸地举手示意,一名监考执事快步走来。
了解情况后,执事脸上并无太多惊讶,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迅速为他更换了一份完整的考卷。
顺便还告知王富贵不要声张。
王富贵接过新卷子,心中骇然:这竟是书院设下的考验!考验学子的细心与沉稳!好险!好险!好阴险!
这个小插曲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大多数考生已沉浸题海,奋笔疾书。
沙沙的书写声汇聚成一片紧张的背景音。
陈耀祖也已动笔。
鸿儒书院的考题果然别具一格,并非一味考察经义背诵,更侧重于品性、思维与实务能力。
就比如这一题。
首道经义题便令人深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然则,君子是否全然不求利?若求,当以求何利为先?何以衡义利之界?”
此题直指儒家核心义利之辨。陈耀祖略作沉吟,提笔写道:
“…君子非不求利,然所求者,非一己之私利,乃天下之大利也。
为民请命,为国纾难,此乃义之所存,亦利之所归。
故君子之利,在社稷安康,在百姓福祉。
义利之界,存乎一心。
心系苍生,则谋利即为行义;心溺私欲,则言义亦是图利。
故当修身明德,以公心衡之,则义利自明…”
其后竟出现了数道颇具难度的算学题,例如: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类题目正是陈耀祖所擅长,他心中暗喜,运用勾股定理巧妙设元,很快便解出答案,力求在此拉开分数。
当然,写在书面上的可不能这么写,老实按照古人的算学步骤解答。
诗赋题则以“求学”为题,相对平实。
陈耀祖结合自身远行求学的经历与对鸿儒书院的向往,写下了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挚的五言律诗。
中途休息时,他简单喝了口水,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活动了一下手脚,保持头脑清醒。
当日头偏西,他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道策论题,题目却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尔为官,何以视此言?”
此题刁钻无比!仿佛一个巨大的陷阱,直指官场潜规则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承认此言,似为同流合污开脱;全然否定,又显稚嫩天真,不谙世事。
陈耀祖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为官之道,岂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绝对的清官或许只存在于话本之中。
现实中,官员常在各种利益和人情网络中挣扎。
天子驭下,有时也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在于把握度,知道什么利可谋,什么线不可越。
陈耀祖还真有些纠结,到底是大胆一些还是委婉一些?
然而,当他看着的场景是在鸿儒书院的招生考场上!
周围皆是心怀理想的年轻学子!
若此时便畏首畏尾,曲意逢迎,岂不辜负了少年热血?岂不违背了求学明理的初心?
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他决定不再“成熟”,不再“世故”,就要以少年人的锐气来写上一写。
毕竟每一位为官者,一开始无一不是揣着理想报复,想要为国为民。水也不是一日变浑的。
他提笔蘸墨,目光坚定,文思如泉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语,以自然之理喻人世之道,其意深矣。
夫为官者,处阴阳之交,居是非之场,若一味以严苛自矜,以清白自诩,恐非治国安民之良策。
然则何以权衡?曰:当明“察”之艺术,知“清”之境界,于混沌中守其原则,于纷繁中见其智慧。
昔者子产治郑,宽猛相济;管仲佐齐,通权达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