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数期,先从水量丰沛的江淮流域引水北上,缓解中原旱情。
沿途利用现有河道、湖泊加以改造,开凿关键节点渠道。
此举虽耗资巨大,但一旦功成,北方万顷良田将成沃野,永绝旱魃之患,其利在千秋!
比起年年赈灾所耗的银钱和动荡的民心,长远来看,这才是治本之策!”
他接着又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北方因地制宜修建“水库”(他称之为“巨陂”),利用丘陵地形蓄积雨水、雪水,在干旱季节放水灌溉;
如何推广耐旱作物,改进耕作技术;甚至提出了以工代赈,利用灾民参与水利建设,既解决了流民安置,又完成了基础工程……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措施,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又有具体而微的实操步骤。
赵廷霄听着陈耀祖条分缕析的讲解,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将看似无解的难题层层剥开,露出了可行的路径。
这些方法,有些闻所未闻,但细细推敲,却又符合地理、农事之理,并非空中楼阁。
他越发觉得陈耀祖深不可测,其学识眼界,远超同侪,甚至超越了当世许多大儒。
足足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几易其稿,一篇名为《论北地旱灾根治及流民安置长远策》的万言书终于完成。
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数据详实部分得益于陈耀祖根据记忆和资料进行的合理推测,文采斐然。
既有对当前弊病的尖锐批评,更有对未来蓝图的宏伟勾勒,尤其是“南水北调”的构想,虽只作为远期战略提出,但其气魄与远见,足以石破天惊。
文章末尾,署名自然是赵廷霄。
赵廷霄虽然觉得自己一个人冒领这么大的功劳有些过意不去。
就这一篇文章就足够让人能够名动天下,这种泼天的名气和富贵,耀祖就这么白白的拱手让他。
赵廷霄的心中,满满都是亏欠感。
陈耀祖当然看出了对方的想法,拍了拍对方的肩头。
“我这可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别的先不说,等以后你真坐上那个位置了,必须得给我发个免死金牌。”
陈耀祖也是狮子大张口,刚才满满的亏欠,让赵廷霄只感觉烟消云散。
只不过他还是认真的点了点头,顺便直接书写一张,承诺书。
陈耀祖接过承诺书人都是懵的,瞧瞧,这才叫做大方。
不怪他不找死,就算他不怕死,万一自己的子孙后代要作死,有个免死牌牌,那可是有大用处的。
赵廷霄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将这份凝聚了两人心血的文章密封好,郑重交给了丁晓春。
嘱托他务必以最快最稳妥的方式,送到京城的丁老大人手中。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