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那天,传习舍的学徒们搞了场“新方展”。石头展示了他的“活络支架”,上面带着能渗药的小孔,敷上续骨膏后,药性能顺着小孔渗进骨头缝;苏娘带来了她的“绣针灸”,用极细的绣花针代替银针,说“给孩子扎针时不疼”;汤姆则捧着个玻璃罐,里面是按中医方子熬的“清热解毒露”,却用西洋的蒸馏法提纯过,药效更浓。
叶璃站在展台前,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物件,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些孩子没经历过“中医西医非此即彼”的争论,只知道“哪种法子能让患者少受苦,就用哪种”。就像石头说的:“管它是草药还是支架,能让断腿长好的,就是好东西。”
楚逸尘递给她一杯凉茶,指着展台旁的楹联——那是学徒们集体写的:“一根银针,能通经络能安神;半盏西药,可救急症可续命。”字迹虽稚嫩,却透着股坦荡。
“你看,”楚逸尘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咱们担心的‘丢了根’,根本是多余的。这些孩子心里清楚,不管学多少新花样,‘救人’才是根。”
夕阳把传习舍的影子拉得很长,学徒们还在围着展台讨论。石头在给汤姆讲“五行相生”,说“就像你们的‘新陈代谢’,一环扣一环”;苏娘在教大家用丝线测穴位距离,说“比尺子软和,贴着皮肤量得准”。蝉鸣在槐树上起伏,像在为这些年轻的声音伴奏。
叶璃知道,传承从不是把老规矩刻在石头上,而是让它像条河,能纳新流,能过险滩,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涌。这些学徒们的想法,就像河底的卵石,或许带着棱角,却能让河水更清澈,流得更远。
她转身回诊室时,听见汤姆用生硬的汉语念《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石头在旁边纠正:“是‘治未病’,不是‘未治病’!”两人笑作一团,声音撞在青砖墙上,又弹回来,像串清脆的珠子。
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新抽的枝条正缠着老枝向上长。叶璃忽然想起师父说过的话:“医道的火,要有人添柴,更要有人拨火。”如今看来,添柴的人在,拨火的人也来了,这火,定能烧得更旺。
喜欢医心倾将:情定山河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心倾将:情定山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