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百川归海的医道长卷
立秋的风掠过总馆的飞檐,将藏经阁的窗纸吹得簌簌作响。叶璃正伏案整理一部新编成的医书,书名叫《汇通医镜》,封面上用篆书写着“中西医汇,古今贯通”八个字。案上摊开的稿页里,左边是《本草纲目》里的“青蒿治疟”记载,右边贴着汤姆用显微镜拍下的疟原虫死亡图;上面画着经络穴位图,下面标注着对应的神经分布——这是传习舍的学徒们花了半年时间,一点点攒出来的心血。
“馆主,京城太医院派人来了!”阿竹的声音带着雀跃,闯进来时差点撞翻案边的砚台,“说是要请您去给编《御纂医宗金鉴》的太医们讲讲‘新医法’呢!”
叶璃抬起头,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轻扬。她望着窗外那棵已能遮天蔽日的老槐树,忽然想起初开医馆时,这树还只是株刚过屋檐的幼苗。楚逸尘端着砚台走进来,墨香混着松烟的气息漫开来:“去吗?听说太医院的老顽固多,怕是容不下这些新东西。”
“去。”叶璃蘸了蘸墨,在稿页的空白处补了句批注,“不是为了让他们认可,是为了让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方子,能遇上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三日后,马车驶进京城时,恰逢一场秋雨。太医院的朱门在雨雾中透着肃穆,守门的侍卫见叶璃穿着素色布裙,身后跟着石头、苏娘和汤姆三个“奇装异服”的学徒,眼里闪过几分轻视。直到引路的院判笑着介绍“这位便是创汇通医道的叶馆主”,侍卫们才慌忙收了打量的目光。
议事厅里坐着七位白发太医,为首的张院判捧着本《黄帝内经》,指尖在“医者意也”四个字上重重敲了敲:“叶馆主,老夫听闻你让学徒用西洋镜看血脉,还说能瞧见‘虫豸’?《内经》有云‘气血流行不止’,哪来的虫豸?”
叶璃没急着辩解,只让汤姆取出显微镜,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舀了一勺雨水:“张院判不妨看看,这寻常雨水中,藏着多少肉眼难见的东西。”
张院判半信半疑地凑过去,刚看了一眼就猛地后退半步,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这……这是什么妖物?”
“是水中的微生之物。”叶璃轻声道,“就像咱们说的‘戾气’,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张家口的喉疫,便是这些‘微生之物’在喉咙里作乱,用金银花清瘟,配合西洋的消毒法,才止住了蔓延。”她翻开《汇通医镜》,指着其中一页,“您看,这是患者服药前后的镜下对比,那些‘妖物’少了,病自然就好了。”
一位姓王的太医冷哼一声:“不过是些小伎俩。治病当守古法,《伤寒论》里的方子用了千年,何曾需要什么西洋镜?”
“王太医说得是。”叶璃点头,却话锋一转,“可《伤寒论》也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当年仲景先生若有显微镜,或许能更清楚‘逆’在何处。就像咱们现在治消渴症,既用《千金方》的地黄饮子,也测尿中糖份——不是要丢了古法,是要让古法更管用。”
苏娘适时递上她绣的“脏腑经络彩图”,青色的肝经旁用小字注着“对应西医肝胆系统”,赤心的经络边标着“与心脏泵血功能相关”。“太医们请看,”她声音轻柔却清晰,“这是用咱们的五色记脏腑,西洋的功能作注,学徒们记起来快,给患者解释也明白。”
石头则捧着他的“活络支架”,上面还沾着点续骨膏的痕迹:“这是给骨折患者用的,先敷咱们的药膏活气血,再用西洋支架定骨头,患者好得比单用一种法子快一半。前几日给城外的猎户接骨,他说这叫‘中西合璧,干活给力’。”
汤姆的展示最让人意外。他带来一台改良的显微镜,镜座上刻着“格物致知”四个字——这是他请工匠特意刻的。“西洋的镜,能看中医的‘气’。”他指着镜下的血液流动,“您看,气血足的人,红细胞跑得快;气血虚的,就慢。这和脉诊说的‘脉来数急’‘脉来迟缓’是一样的。”
议事厅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张院判摩挲着《汇通医镜》的封面,忽然长叹一声:“老夫行医五十年,总以为医道就在古籍里,今日才知,医道还在患者的病痛里,在这些年轻人的眼睛里。”他起身对着叶璃拱手,“叶馆主,太医院愿与贵馆合编医书,让这些新法子、老智慧,都能传下去。”
消息传回总馆时,传习舍的学徒们正在药圃里忙碌。石头带着人给新嫁接的当归搭棚,苏娘在采集薰衣草的花蜜——她发现花蜜拌着蜂蜜,能让孩子更愿意喝苦药;汤姆则在记录不同时辰的花粉活跃度,说要找出“过敏性鼻炎的发作规律”。
老药农蹲在田埂上,看着那些既种着黄芪、当归,又栽着金鸡纳树、薰衣草的田垄,忽然对身边的徒弟说:“以前总觉得洋草不该长在咱的地里,现在才明白,土地不管这些,只要肯扎根,就给它养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心倾将:情定山河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心倾将:情定山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