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 赵云猛地单膝跪地,声音带着怒意,“末将誓死追随主公!就算战死白帝城,也绝不会弃主而逃!”
诸葛亮也走到榻前,躬身道:“主公,臣自隆中跟随主公,便立志辅佐主公兴复汉室。如今虽身陷险境,却未到山穷水尽之时 —— 白帝城地势险要,瞿塘峡一夫当关,只要咱们坚守十日,或许还有转机。”
“转机?” 刘备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墨涵被牵制在汉中,曹操与孙权勾结,哪里来的转机?”
“转机,就在墨涵身上。” 诸葛亮转身走到案前,提起笔,却发现笔杆早已干裂,他蘸了蘸墨,又顿了顿,像是在斟酌措辞,“臣已写好求援信,信中详细说明了曹孙勾结的阴谋 —— 孙权若灭了主公,下一步必攻巴蜀;曹操若拿下汉中,也会转头对付墨涵。臣要让墨涵明白,咱们与他唇亡齿寒,唯有联手,才能渡过难关。”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飞快书写。墨汁顺着笔尖流淌,在素笺上写下 “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孙郎贪荆州而忘唇齿”“若备亡,巴蜀危在旦夕” 等句子,每一个字都写得力透纸背。写罢,他拿起案上的一枚玉印 —— 这是当年刘备任左将军时的印信,如今成了最有力的信物,在信末盖下鲜红的印泥。
“主公,” 诸葛亮将信递给刘备过目,“臣已备好厚礼 —— 二十匹蜀锦,五十斤巴豆,还有当年主公从蜀地得来的那柄青铜剑。这些都是墨涵当年在成都时提过喜欢的物件,或许能让他念及旧情。”
刘备看着信上的字,又看了看诸葛亮布满血丝的眼睛,心中满是愧疚。他想起去年糜竺从成都回来,说墨涵不愿出兵时,自己还怒斥墨涵 “忘恩负义”;想起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劝他暂缓伐吴,自己却不听,执意出兵。“孔明……” 刘备的声音带着颤抖,“之前我对你多有不听,对墨涵多有猜忌…… 如今却要靠你,靠他……”
“主公,过往之事不必再提。” 诸葛亮打断他的话,语气恳切,“眼下最重要的是守住白帝城,保住一线生机。臣已挑选了使者 —— 老卒陈三,他是巴蜀人,熟悉巴郡到成都的小路,还认识墨涵府中的旧人,定能将信安全送到。”
不多时,陈三就走进了厅堂。他年近五十,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精神矍铄。他曾是刘璋麾下的士兵,后来归降刘备,夷陵之战时负责粮草运输,侥幸突围。“军师,主公,” 陈三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小人定不辱使命,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会把信送到成都!”
诸葛亮走到陈三面前,将信和厚礼交给她,又从怀里掏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的小路:“从白帝城出发,沿草堂河往西南走,过了鱼腹浦,再走三天山路就能到巴郡。路上要避开江东的斥候,尤其是在夷陵附近,他们设了三道关卡 —— 若遇到盘查,就说你是贩卖蜀锦的商人,这是通关的令牌。” 他说着,将一块刻着 “蜀商” 二字的木牌递给陈三。
“小人记住了!” 陈三将信和地图贴身藏好,又把木牌揣进怀里,对着刘备和诸葛亮磕了三个头,“主公,军师,等着小人的好消息!”
天刚蒙蒙亮,陈三就背着包裹,牵着一匹瘦马,从白帝城的西门出发了。晨雾笼罩着山路,他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树林里。赵云站在城头上,看着陈三的背影,握紧了手中的长枪 —— 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厅堂里,诸葛亮还在和粮官商议粮草分配。“每兵每日两升米,减半发放,掺些野菜和干肉。”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将领们和士兵一样,不许搞特殊 —— 我的那份,也减半。”
粮官张老栓皱着眉:“军师,您每日要处理军务,还要勘察城防,两升米哪够?再说,主公的身体……”
“主公那边,” 诸葛亮顿了顿,语气软了几分,“每日多加一碗稀粥,其他的,按规矩来。眼下正是艰难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同舟共济。”
张老栓叹了口气,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刘备躺在榻上,听着诸葛亮和粮官的对话,眼角又湿了。他挣扎着坐起来,对一旁的小吏说:“扶我去城头看看。”
城头上,士兵们还在加固城防。有的在挖掘战壕,有的在搬运石头,有的在修补城墙的裂缝。老卒王二柱正和几个年轻士兵一起,把削尖的木头插进战壕里,做成鹿角。“王伯,” 一个十七岁的小兵问道,“咱们能守住吗?江东军有五万人呢。”
王二柱拍了拍小兵的肩膀,声音沙哑却坚定:“能!有赵将军和军师在,咱们一定能守住!等援兵来了,咱们就能报仇了!”
刘备看着这一幕,心里既酸楚又感动。他走到赵云身边,轻声道:“子龙,委屈弟兄们了。”
赵云躬身道:“主公,弟兄们都愿意跟着您,就算战死,也无怨无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程序带我穿越回去请大家收藏:(m.20xs.org)程序带我穿越回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