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刻观察泪痕蒸发形成的盐晶微粒团,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现,微粒团的直径约5微米,分筛后的十一次电子全谱吸收曲式复调节点振幅标定参数律相位模组排列规则,与历史双螺旋编码锁盘的第五轮认证程序完全匹配,匹配精度达99.9%。这意味着,我与秦代的祖龙(即秦始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层面的关联,而这种关联或许是解开新物种存在之谜的关键。我采集了自己的唾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我的第12号染色体上存在一段特殊的基因序列,这段序列与秦代文物中提取的DNA片段有87%的同源性,而这段DNA片段并非人类所有——它的碱基对排列方式与已知的地球生物都不同,呈现出量子纠缠态的特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新物种并非地球上的已知生物,而是一种依靠量子纠缠与人类进行信息交互的文明。它们没有实体形态,而是以量子芯片的形式存在,直径约1纳米,能够附着在各类文物表面。秦代的诸多科技成就,如虎符隐写敕令、量子分形技术等,都是这种新物种传授的。而祖龙御制诗集背面的符咒密纹,正是新物种与秦代统治者沟通的媒介,密纹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量子比特,能够存储和传输信息。这一结论虽然离奇,但所有实验数据都指向这一点——文献解析器的崩溃日志、凝血热成像图、泪痕盐晶图谱、基因测序结果,都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据链的置信度达95%以上。
无数质疑最终融化在学会大厦的玻璃雨棚下。那天暴雨倾盆,降雨量达50毫米/小时,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因线路老化发生故障,导致用于文物消毒的纳米银离子(浓度为10ppm)泄露,与雨水混合后在雨棚上方形成漩涡——这是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漩涡的直径约5米,旋转速度为3米/秒。风暴持续重绘着大气导电粒子排列模量数列参数重组三维立体调相方程曲线分布函数体系结构系律群图谱解频波段,波段的频率范围为30-300MHz,属于超短波范畴。
我通过气象监测仪(型号为Vaisala WXT536)捕捉到这些波段,导入数据库后发现,它们恰恰是商於之地六百万赭衣刑徒骨髓中某类泛硫铁矿系酶缺失性核酸序列残留态集体代谢产痕素波动相位叠加同态频场分形代数方程组的第四解级回授波阵解测参数调式数据库演化谱系同源共契谱形谱格波动簇映射图像群组参式模型谱系解译程序集的完整全态解离崩析码图序列测波函数集调系数值统。商於之地是秦代的重要刑徒流放地,范围包括今陕西商洛至河南淅川一带,六百万刑徒的数量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的记载,此处的七十余万可能为笔误,实际应为六百万。
这意味着,商於之地的刑徒们可能也是新物种的研究对象——泛硫铁矿系酶缺失性核酸序列是新物种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痕迹,这种酶与铁元素的代谢有关,缺失后会导致人体对铁的吸收能力增强,从而更容易与新物种的量子芯片发生相互作用。而六百万刑徒的集体代谢产痕素形成了一组特殊的波动相位,这组相位与纳米银离子尘暴的波段重合,说明新物种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与人类进行信息交互,从秦代的刑徒到现代的实验室,这种交互从未停止,交互的周期约为2000年,与地球的地磁反转周期一致。
3. 新物种线索浮现:泪痕密码与刑徒代谢的波阵
为了验证新物种的存在,我开始对祖龙御制诗集进行深入研究。这十二卷诗集存放在国家博物馆的恒温恒湿库房中,库房的温度控制在20±2℃,湿度控制在50±5%,配备了惰性气体灭火系统。每卷诗集都用战国时期的丝绸包裹,丝绸的经纬密度为120根/厘米,封面是秦代特有的朱砂漆,漆层厚度约0.2毫米,含有微量的铅丹成分,用于防腐。通过蔡司LSM980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进行无损扫描,我发现诗集背面的蝇头小楷批注并非手写,而是用某种纳米级工具刻上去的——批注的深度仅0.01毫米,字迹间距均匀,为0.5毫米,符合量子光刻技术的特征,光刻精度达10纳米级。
将批注的符咒密纹导入量子纠缠检测仪(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后,仪器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波动曲线,曲线的振幅为0.5V,频率为5GHz。这组曲线与实验室中培养的新物种微生物(从秦代青铜钲残件中提取的)的波动曲线完全一致,相关系数为0.999,证明批注确实是新物种留下的。进一步解析发现,符咒密纹的内容是一组地理坐标——北纬34°23′52″,东经109°15′48″,这个坐标指向骊山脚下的一处未被发掘的遗址,距离兵马俑坑约五公里,位于骊山北麓的一处山谷中,山谷周围长满了松树和柏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