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拥抱持续了很久,久到林知意几乎要迷失在他温热的气息和有力的心跳声中。直到宿舍楼的熄灯预备铃远远传来,两人才像是被惊醒般,缓缓分开。
光线昏暗,彼此的表情都看不太真切,但那份萦绕在空气中的浓烈不舍与坚定,却清晰可感。
“我上去了。”林知意的声音还带着一点鼻音,轻声说。
“嗯。”陆辰屿点头,目光依旧胶着在她脸上,“早点休息。”
她转身,一步步走上台阶,这一次,脚步不再轻快,带着一丝沉重的眷恋。在进入大门前,她回头,看到他依旧站在原地,身形挺拔如松,在夜色中为她亮着一盏无声的灯。她用力朝他挥了挥手,用口型再次无声地说:“晚安。”
他看到了,也抬起手,朝她挥了挥。
回到宿舍,林知意靠在门后,心里像是被掏空了一块,又像是被什么更加沉重而温暖的东西填满了。为他高兴,也为自己难过,这两种情绪交织撕扯,让她一夜辗转难眠。
而陆辰屿,在回到空旷的实验室后,脸上最后一丝属于夜晚的柔和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严苛的冷静。他打开电脑,屏幕的冷光映亮他毫无表情的脸。分离已成定局,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沉溺于情绪,而是解决问题,将“异地恋”这个新的变量,纳入系统,并找到最优的应对策略。
他首先调出了星海科技AI研究院的实习详情和深城的地理、气候、生活成本数据,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分析模型。住宿条件(他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通勤时间(必须最短路径)、周边生活设施……所有可能影响他实习期间效率和状态的变量都被他量化、加权、计算。
然后,他点开了与林知意的聊天记录和项目协作日志。他开始分析他们之间的沟通模式:高频时段(晚上送她回宿舍后)、常用话题(项目、日常分享、艺术与技术探讨)、沟通载体(文字、语音、图片)。他甚至统计了她发送消息的平均响应时间和他自己思考回复所需的时长。
基于这些“历史数据”,他开始起草一份名为《远程通信协议(草案)》的文档。里面没有甜言蜜语,只有极其务实的条款:
· 通信频率:每日至少一次视频通话,时长不低于15分钟(基于注意力集中度曲线分析)。文字信息异步处理,但保证当日回复。
· 内容共享:
· 技术层面:继续协同优化“星空模拟”功能,每周同步进度。
· 生活层面:强制每日分享至少一件非工作/学习相关事件(旨在维持情感连接与信息同步)。
· 艺术层面:她可随时分享画作进度,他提供技术实现层面的反馈(如有)。
· 应急方案:如遇突发性失联(如设备故障、极端天气),启用备用通信渠道(电子邮件),并在恢复连接后第一时间说明情况。
这份文档读起来像一份冷冰冰的技术合作协议,但字里行间,全是他对于维持这段连接、对抗距离与时间的极致理性,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执着。
完成《协议》草案后,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知道,再严密的协议,也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陪伴。他需要一些更“硬核”的东西,来填补那三个月的物理空白。
他的目光落在了林知意常用的那台、他送给她的平板电脑上。一个想法逐渐成形。
接下来的几天,陆辰屿进入了一种比完成毕业设计时更疯狂的“编码”状态。他向实习公司申请了延迟一周报到,理由是“处理重要的私人项目”。周屿看着他每天熬到深夜,对着电路图和代码,眼里布满了红血丝,忍不住劝他:“至于吗陆神?不就三个月嘛,眨眨眼就过去了。”
陆辰屿头也不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至于。”
他要改造那台平板。不仅仅是软件层面的优化,是硬件层面的深度定制。他拆开了平板,小心翼翼地焊接上自己设计的小型模块,升级了无线通信芯片,编写底层的驱动和通信协议。他要实现的,是一个近乎科幻的功能——实时手写传输与共享画布。
也就是说,无论他们相隔多远,只要连接网络,林知意在这边用触控笔画下一笔,他在千里之外的设备上,几乎能同步看到笔迹的生成。他们可以在同一块“虚拟画布”上,她作画,他甚至可以在一旁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或添加简单的图形互动。
这不仅仅是通信,这是跨越空间的、实时的共同创造。
这个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硬件的极限改造和超低延迟的网络传输优化。他遇到了无数技术难题,几次几乎要推翻重来。但他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眼睛里,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火焰。
当最后一块外壳被重新装上,改造后的平板看起来与普通平板并无二致,但内部已经脱胎换骨。他进行了最后的测试——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开监控程序,然后在平板上轻轻画下一道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心动于你,灿若繁星请大家收藏:(m.20xs.org)心动于你,灿若繁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