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北方草原上骑兵纵横、战局纷呈的激烈较量,
陵城朝廷的气氛却压抑至极。
为确保计划不受干扰,朱涛自发出第一封密信后,便彻底切断了与陵城锦衣卫的所有联络。
多日杳无音讯,朝中大臣惶恐不安,议论纷纷。
若非朱元璋亲自坐镇,压制群议,且边境之上脱应帖木儿仅修筑营垒,并无南侵迹象,
恐怕早已有人认定北伐大军已然溃败。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严令不得将局势泄露给摄政王府,尤其不可让徐妙云等人知晓半分。
火终究会烧穿纸障,边关战事不利的消息还是传进了王府。
徐妙云、冯文敏、青衣与伯雅伦海别四人齐聚厅堂,气氛凝重。
“不能袖手旁观。”
徐妙云的声音斩钉截铁。
青衣眼眶泛红:“妙云姐,父皇不是让我们相信二哥吗?”
徐妙云轻轻摇头:“你不懂军情,不知前方有多凶险。”
她目光转向冯文敏:“你说是不是?”
冯文敏一手扶着隆起的腹部,脸色苍白如纸,声音却冷得像冰。
“九死一生。”
“这个混账!”
“答应过不让人心焦的……结果呢?”
她猛地撑住桌沿站起:“北疆,我非去不可。”
徐妙云当即起身,语气不容置疑:“我要召集徐家旧部,打通粮道。”
“你们先替我遮掩,若父亲问起,就说我在内室侍疾。”
“算我一个。”
冯文敏咬着牙,“我也随父亲习过兵法。”
徐妙云皱眉:“你怀着孩子,不宜涉险。”
冯文敏没有争辩,只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制令牌,掌心已被汗水浸湿。
“这是我昨夜悄悄取来的。”
“能调动我父亲三成私兵。”
“加上你的力量,凑三万不成问题。”
“这东西,交给你。”
徐妙云接过令牌,指尖微颤,随即攥紧。
她不再多言,转身出门,步伐如刀刻般果断。
当夜,两万徐家部曲与近万忠仆护卫悄然集结,踏雪北行。
坤宁宫烛影摇红。
苏锦墨跪伏于地,脊背挺直,沉默不语。
“摄政王妃带兵出京,这么大的事,为何现在才报!”
朱元璋一脚踹去,怒吼震梁。
苏锦墨依旧垂首,不辩不解。
就在一个时辰前,徐妙云亲自登门。她没有哀求,只将局势一一道来——朱涛被困,粮道断绝,援军未至。起初他执意反对,毕竟他知道朱涛另有布局,只是不知其详。
可徐妙云一句“若等计划落定,人已埋骨黄沙”,让他心头一颤。
最终他闭眼点头:“瞒一个时辰,够了。”
于是便有了这场雷霆之怒。
“没人听我的话……”
朱元璋喘着粗气,砸碎了案上玉盏、香炉、奏匣。
碎瓷飞溅,殿内寂静如死。
许久,他扶着龙椅缓缓坐下,盯着地上那道黑影。
又是一脚踢去:“站起来!滚出去!”
“立即传令边关将士,全力协助摄政王妃行动!”
老朱并未下令追回徐妙云。
时间已过去一个时辰,陵城的精锐骑兵早被朱涛带走。
追赶无望,他只能下达旨意,命边军予以配合。
这道命令,算是为儿媳妇开了一条通路。
至于派兵阻拦,他压根没动过这个念头。
他对徐妙云太了解了。
一旦她抵达边关,哪怕搭上整个徐家,也会强行出关去救朱涛。
……
徐妙云带着三万士兵一路北上,边行军边整顿队伍,终于抵达北平府。
她没有入城停留,径直绕过北平,直扑居庸关。
那里的城墙不久前才修复完毕,水泥尚未褪去灰白,墙面上仍残留着战火熏燎的斑驳痕迹。
朱元璋的圣旨经由锦衣卫快马加急送达,速度远超寻常渠道。
居庸关守军早已接到指令,正准备迎接徐妙云。
但她未作过多停留,仅稍作休整,安排粮草补给后,便率军出关。
关外,脱应帖木儿的防御体系已基本成型。
距每一座雄关十里处,他建造了十座堡垒,并在后方设立一座大型要塞作为支撑点。
每座堡垒驻守五百人,要塞则屯兵两千。
如此布局,单是封锁一座雄关的兵力就接近七千。
南线总兵力达五六万人,防线密不透风,理论上足以抵挡任何来犯之敌,直至主力回援。
但纸面推演终究不同于实战。
此时的徐妙云已彻底冷静下来。
她在居庸关外仔细勘察了敌方的堡垒与要塞布局。
她发现,脱应设计的要塞确实精妙,结构严谨,功能齐全,几乎面面俱到。
可那些小型堡垒却大相径庭,除了坚固之外毫无章法,缺乏战术纵深与协同机制。
她当即选定其中一座位置最突前的堡垒,远远围而不攻,转而采用烟熏战术。
浓烟滚滚灌入堡垒,守军无法忍受,最终弃械投降。
《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