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等等。”尉迟龢突然开口,他走到粮囤角落,蹲下身扒开表层的稻谷,露出下面压着的一块青石板。这块石板是他去年翻新粮囤时特意留下的,底下藏着个半尺深的暗格,平时用来放些账本和农药瓶。他掀开石板,借着透气窗的光往里看——暗格里除了账本,还多了个眼熟的布袋,布袋上绣着的碎花,正是王婶常用的布料。
“小满,你来看。”尉迟龢招手,声音里带着点意外。周小满凑过来一看,眼睛瞬间亮了:“这不是王婶家的布袋吗?里面装的是……”他伸手要拿,被尉迟龢拦住了。“别碰,先看看有没有记号。”尉迟龢小心翼翼地拎起布袋一角,从里面倒出几粒稻谷——每粒稻谷的穗尖都带着个小小的褐色印记,那是王婶每年晒粮时,特意用烙铁烫的记号,怕跟别家的弄混。
“这么说,王婶家的粮没丢?是被人藏在这了?”周小满挠了挠头,越想越糊涂,“可沈知微为啥要藏粮?他不是来抢试验种的吗?”
尉迟龢没说话,他把布袋放回暗格,重新盖好青石板,又用稻谷把石板埋严实。刚才那点红光的事,再加上突然出现的粮食,让他心里的疑团越滚越大。沈知微冒充技术员、带汽油、藏粮食,这些事凑在一起,不像是单纯为了抢稻种那么简单。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稻壳,突然想起刚才沈知微摔倒时,从他口袋里掉出来的一张纸片——当时场面乱,没人注意,后来被风吹到了粮囤底下。
他弯腰在粮囤边缘的缝隙里摸索,指尖很快碰到了一张皱巴巴的纸。展开一看,上面是用铅笔写的歪歪扭扭的字,只看清了“云栖村”“试验种”“红穗”几个词,后面还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颗带尖的星星,跟刚才稻粒上亮的红光有点像。纸的右下角被撕了,剩下的内容没了踪影。
“叔,这纸上写的啥?”周小满凑过来,盯着那个符号看了半天,“我咋从没见过这种标记?”
尉迟龢把纸叠好,塞进贴身的口袋里,眼神沉了下来:“说不好,但肯定跟沈知微的后台有关。他一个人,没这么大的胆子,敢来村里撒野,还提前踩点藏粮。”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稻田,风把稻浪吹得更急了,那些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下晃着,像是在跟他传递着什么信号。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了汽车的鸣笛声,不是刚才公安局的SUV,是辆黑色的轿车。尉迟龢和周小满对视一眼,都走到院门口往外看——轿车停在老槐树下,车门打开,下来个穿米色风衣的男人,手里拎着个棕色的皮箱,径直朝粮囤院走来。男人看着三十多岁,戴着副无框眼镜,气质斯文,走到门口时,对着尉迟龢笑了笑:“请问是尉迟龢先生吗?我是省农科院的,叫陈默,专门来跟您对接抗寒稻种的推广事宜。”
尉迟龢心里“咯噔”一下,刚走了个假技术员,又来个农科院的,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纸片,没急着应声:“您有工作证吗?”
陈默倒是爽快,从皮箱里拿出个绿色的证件递过来,上面的照片、公章都清清楚楚,职务栏写着“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尉迟龢接过看了半天,没看出破绽,但还是没放松警惕:“陈研究员,我们没跟省农科院联系过推广的事啊。”
“是市农业局推荐的。”陈默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您培育的抗寒稻种,在镇上农业站的检测里,耐寒性比普通稻种高三成,我们院里很重视,想尽快纳入省重点推广项目。”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粮囤,又补充道,“对了,刚才在村口碰到李警官,她说您这里刚抓了个冒充技术员的嫌疑人,让我多注意安全,有事先跟您通个气。”
提到李警官,尉迟龢心里的戒备松了点。他侧身让陈默进院,指了指粮囤里的试验种:“陈研究员,试验种就在那,不过还没完全稳定,穗尖偶尔会出现异常的红光,刚才就亮过一次,我还没摸清原因。”
陈默听到“红光”两个字,眼神明显亮了一下,他快步走到粮囤角落,蹲下身仔细看着试验种的布袋,手指在袋口的稻穗上轻轻碰了碰:“您说的红光,是不是像这样?”他从皮箱里拿出个银色的小手电,按了下开关,手电里射出一道紫色的光,照在稻穗上——那些暗红的穗尖突然亮了起来,不是之前的红星,而是连成了一道细细的红光,像条小蛇,在稻粒上绕了一圈。
尉迟龢和周小满都看呆了。“就是这个光!”尉迟龢激动地往前凑了凑,“陈研究员,这到底是咋回事?”
陈默关掉手电,红光瞬间消失。他站起身,表情严肃了些:“尉迟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您培育的不是普通的抗寒稻种。这种稻种的穗尖里,含有一种罕见的光敏物质,遇到紫外线或特定波长的光,就会发出红光。我们院里研究这个物质好几年了,它不仅能提高稻种的耐寒性,还能抵抗病虫害,要是推广开,能让粮食产量提高近五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烟火里的褶皱请大家收藏:(m.20xs.org)烟火里的褶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