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吴侯府邸后园。
腊月的寒风在长江上呼啸,带着刺骨的湿冷。然而园中的一处临水暖阁内,却是温暖如春。上好的银霜炭在精铜火盆里静静燃烧,散发出融融暖意,将窗外凛冽的江风隔绝。阁内陈设古朴雅致,几案上摆放着时令的蜜橘和温好的黄酒。
孙策(周伟)一身劲装常服,眉宇间英气勃勃,正与几位心腹重臣围坐。坐在他对面的,是风姿愈发出众的周瑜,一袭月白儒衫,羽扇纶巾,气度从容。旁边是面容敦厚、眼神却深邃智慧的鲁肃(张宏)。下首还有老成持重、此时却面带忧色的张昭(赵明),以及几位江东本地的世家代表和颇有名望的文士。
“伯符,”鲁肃(张宏)捧起温热的酒杯,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袁本初屯兵酸枣,声势浩大,檄文遍传天下,共讨董贼。此乃大义名分,我江东……是否该有所表示?”他看向孙策。作为穿越者,张宏自然知道“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结局和袁绍的为人,但此刻的江东,根基未稳,贸然卷入中原大战,风险极大。
孙策放下酒杯,年轻俊朗的脸上带着一丝桀骜与果决:“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愤!讨贼大义,我孙氏岂能落于人后?然……”他话锋一转,带着现实主义的冷静,“江东新定,山越未平,士民之心未附。若倾巢而出,远征千里,一则粮草转运艰难,二则根基空虚,恐为宵小所乘。瑜以为,可遣一偏师,以程普、黄盖等老将为帅,领兵数千,乘舟船溯江而上,进驻夏口、柴桑一带,遥应盟军,以为声援。既全大义之名,又不损我江东根本。待中原战事胶着,或有机可乘。”周瑜的提议,展现了他作为顶级战略家的务实与谨慎。
张昭(赵明)抚须点头:“公瑾(周瑜字)此议老成持重。江东元气,不可轻动。遣兵观望,进可图利,退可自保,方为上策。”他代表了江东本土世族保守求稳的利益。
“子布先生和公瑾兄所言甚是。”一位世家代表附和道,“中原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我江东得长江天堑,正可休养生息,观时待变。贸然卷入,非智者所为。”
暖阁内一时陷入沉默,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主位的孙策身上,等待他的决断。孙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几案,显然也在权衡利弊。
就在这时,暖阁的珠帘被一只小手掀开。一个身着锦缎小袄、头戴紫金冠、约莫十二三岁的俊秀少年走了进来。正是尚显稚嫩的孙权(孙阳)。他手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几碟精致的江南点心。
“母亲让我送些点心来给兄长和诸位先生。”孙权的声音清脆,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他步履稳重,目光明亮,虽年少,已隐隐有其兄长孙策的英气和其父孙坚的沉稳。
“仲谋(孙权字)来了,快坐。”孙策见到幼弟,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招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
孙权放下托盘,乖巧地坐下,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暖阁内略显凝重的氛围。
孙策笑着揉了揉他的头,随口道:“我们在商议是否派兵响应袁本初讨伐董卓之事。仲谋年纪虽小,但也读了不少书,说说看,有何见解?”他本意是缓和气氛,考校一下幼弟的学问胆识。
暖阁内众人也都露出善意的微笑,只当是孙策对幼弟的提点,并未当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对这等军国大事有什么真知灼见?
孙权(孙阳)心中却是一凛。讨董?历史的车轮果然转动至此了!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属于孩童的些许怯意,属于穿越者孙阳的思维开始高速运转。派兵响应?在孙阳看来,这纯粹是给袁绍当炮灰,毫无意义!江东真正的未来在何方?那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洋!他抬头,目光扫过周瑜、鲁肃、张昭,最后看向兄长孙策,小脸上竟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郑重。
他站起身,走到暖阁中央挂着的一幅描绘壮阔江景的屏风前。那屏风上,烟波浩渺,惊涛拍岸,气势磅礴。
“兄长,诸位先生,”孙权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坚定,“董卓暴虐,天下共讨之,其理固然。然以弟愚见,遣兵北上,劳师远征,入中原虎狼之地,恐非江东之上策。”
此言一出,众人皆有些意外。张昭眉头微皱,觉得这少年口气不小。周瑜和鲁肃则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想听听这少年能说出什么道理。
孙权伸出尚显稚嫩的手指,指向屏风上那浩瀚的江海连接之处:“我江东之根本,不在中原,而在此——长江天堑,更在长江之外,那……浩瀚无垠之沧海!”
“沧海?”众人都是一怔。
“正是!”孙权的眼神亮得惊人,仿佛有星辰在其中闪烁,“诸位先生请看,”他指向窗外奔流不息的长江,“大江东去,奔流入海。而大海之广阔,十倍、百倍于江河!大海之上,有风!有信风!”他刻意强调着,“我曾读古籍残卷,言及海上之‘信风’,随四时流转,方向稳定。譬如春夏之交,东海南风劲吹;秋冬之际,则北风凛冽。若能识风辨流,造坚船巨舟,借信风之力扬帆,则千里之遥,旬日可达!其迅捷便利,远胜陆路车马劳顿,更无雄关险隘之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后汉异星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后汉异星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