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使君理政,竟以‘沙盘推演’之法,纤毫毕现,更重钱粮实务。”诸葛亮(原生)的指尖划过汉水流域,在标注着“樊城-匠户集中区”的地方停顿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此物构思精妙,与亮昔日隐居隆中时所绘《西蜀地形图》虽形异,然神似,尤有过之。”他指的是图上详尽的资源标注和量化管理思维。
“此乃‘资源可视化’,便于统筹规划。”刘备(陈默)笑着将陶壶提起,注入两个粗陶茶碗,坦然道,“不瞒先生,我在家乡为吏时,整日便是对着此类表格核算税赋、调配人力…如今不过是重操旧业,因地制宜罢了。”他推过一叠钉好的桦树皮纸,纸张厚实坚韧,上面用炭笔清晰地勾画着树状脉络图。
图顶端正中,赫然写着“荆州三年规划纲要”。主干向下分出四条粗壮的支脉:
农桑: 延伸出“新式农具推广(曲辕犁/筒车)”、“水利工程(三年疏浚汉水支流X条)”、“屯田制优化(军民比例/轮作方案)”、“常平仓扩建计划”。
工造: 延伸出“匠籍管理革新”、“官营匠坊建设(襄阳/江陵)”、“技术标准化(度量衡/图纸)”、“民间手工业扶持(桑麻/陶瓷)”。
蒙学: 延伸出“劝学所布点(五年实现乡一级覆盖)”、“教材编纂(《千字文》基础版/《农桑算经》)”、“师资培养与考核积分制”、“女童识字试点(限襄阳三所)”。
军备: 延伸出“新军编制(更戍/屯田比例)”、“装备标准化(弓弩/甲胄)”、“新兵操典(科学训练/营养保障)”、“烽燧传讯系统升级”。
每项细目下还有更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时间节点,条理分明,目标清晰。
诸葛亮的目光在“蒙学”分支的末梢停留良久:“劝学所:五年内每乡一所,教材统一,师资考核推行积分制…使君,此‘积分制’乃何法度?亮闻所未闻。”
刘备抿了口粗茶,解释道:“譬如乡间孩童,认得百字,可得一筹;学通《农桑算经》基础篇,再得三筹;能教授邻里幼童识字,额外嘉奖。筹满十筹者,可凭此向官府换取盐、铁针、布帛等生活必需之物。以此激励向学之心,亦使寒门子弟教有所偿。”
他叹了口气,指着“师资培养”项下几个画了红圈的难点:“此策立意虽好,推行却难。眼下最棘手的是教师奇缺。莫说通晓新教材者寥寥,便是那些略识文墨的寒门士子,宁可去给豪族世家当账房、做西席,获取丰厚束修,也不愿到穷乡僻壤的劝学所任教,报酬微薄不说,环境也更为艰苦。如何吸引人才下沉,是个大难题。”
羽扇骤然停在半空。诸葛亮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若蒙使君不弃,亮愿往新野劝学所,担任教习一月。” 语出惊人。
刘备(陈默)愕然抬头,镜片后的目光满是难以置信。名动荆襄的“卧龙”先生,竟愿屈尊去教导乡间蒙童?这无疑是为“劝学所”背书的最佳广告!
诸葛亮却已起身,缓步走至窗边,目光投向庭院中一树初绽的雪白梨花,素雅高洁。他语气转沉:“使君欲行教化,泽被黎庶,其志可嘉。然则,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从袖中取出一页质地华贵、边缘洒金的拜帖,轻轻置于刘备面前的案上,帖上字迹飞扬,透着骨子里的倨傲:
“襄阳蔡氏顿首拜上刘使君台鉴:欣闻使君大兴教化,泽被童蒙,实乃荆州之幸。蔡氏累世经学,渊源深厚,族中俊彦五人,皆通晓《诗》《书》《礼》《易》,文采斐然。然蔡门家学,巍巍乎如高山,非蒙童俗书可授,恐明珠暗投,反为不美。特请使君于州学之内,专辟‘菁英斋’,延请名儒,授以圣贤大道,蔡氏愿捐资襄助,共襄盛举。”
帖上墨字如针,刺向刘备(陈默)那份详尽规划的“蒙学”分支,尤其是“教材统一”和“男女兼收”的字眼。炉上陶壶“突突”的水沸声陡然变得刺耳,氤氲的水汽弥漫开来,模糊了刘备镜片后的双眼,也模糊了荆州看似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世家大族维护垄断知识特权的本能,终于按捺不住,露出了尖锐的獠牙。这“菁英斋”,便是他们试图在“劝学所”体系之外,另立山头,维护自身话语权和未来选官渠道的第一步。
星火·草棚下的算术与朱轮前的窘迫
七日后,新野城西郊,劝学所。
这是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柱梁粗陋,茅草覆顶,四面通风。但在棚下,却汇聚着三十余名衣裳打着补丁、面有菜色却眼神晶亮的孩童。他们挤在简陋的长条木板凳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土墙上悬挂的一幅巨大的桑麻图。图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桑树、蚕室、缫丝车、织机等场景。图侧,用赭石碾磨的颜料写着几行硕大的算式:
“养蚕十筐,需桑叶千斤(市价X钱/斤),耗工二十日(日工钱Y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后汉异星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后汉异星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