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夏末。
钱塘江口,石塘港。
海风浩荡,挟带着咸腥的水汽与夏日最后的余热,吹拂在数百面猎猎作响的“吴”字大旗上。巨大的艨艟战舰如同沉眠的钢铁巨兽,沿着曲折的海岸线排开,其黝黑的船体吃水极深,显然满载辎重。较小的蒙冲、走舸穿梭其间,如同巨鲸身畔灵动的鱼群,传递着最后的指令与物资。岸上,人声鼎沸,声浪几乎盖过了浪潮的轰鸣。数以千计的军士、工匠、农夫、甚至拖家带口的小吏,排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在江东军士严厉却高效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沿着宽大的跳板登上各自分配的船只。他们背负着简单的行囊,箱笼里是布匹、铁器、农具、稻麦粟种,以及分量不轻的陶罐——里面装着江东沿海晒制的宝贵海盐,这是岛上原住民极渴求之物,也是此次能否打开局面的关键“敲门砖”。
“小心脚下!”
“甲字三营,前队登‘破浪’号!”
“卯时三刻解缆!贻误者,军法从事!”
……
呼喝声此起彼伏,更添几分临行前的肃杀与紧迫。
孙权(孙阳)站在港口最高处新搭建的望楼之上,手扶粗糙的木质栏杆。强劲的海风将他玄色的锦袍吹得紧贴在年轻却已显露出坚实轮廓的身体上,猎猎作响。他身后几步远,一身银甲、身姿挺拔如松的周瑜默然而立,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视着下方庞大的船队与涌动的人流,专注地评估着每一个环节的效率与隐患。再往后,文士打扮的鲁肃,宽袍大袖被风吹得鼓荡,眉头微锁,手中一卷写满物资与人名册的竹简,正低声与旁边的书吏核对最后的数字——那是江东未来数年在夷洲能否立足的血脉所系。
“公瑾,”孙权没有回头,声音清晰地穿透风声传入周瑜耳中,“此番船队规模,远超上次吧?”
周瑜上前一步,与孙权并肩而立,目光扫过那片钢铁与风帆组成的丛林:“回主公,大小舰船共计一百零八艘。卫温将军坐镇‘镇海’号旗舰,诸葛都尉领前驱‘飞鱼’诸舰。陆战兵士五千,皆是精选善战、耐湿热之卒。随船工匠五百,通晓农事、营造、水利者千余户,连其家眷,总计移民……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人。”这个数字他早已烂熟于心,此刻报出,依旧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一万两千余人……”孙权低声重复,眼中有锐利的光芒闪烁,“好!这次不再是探路,是要生根!把江东的根,牢牢扎进那片沃土里去!”他的拳头下意识地握紧,运动员的体魄在渴望一次真正的远征与开拓。“卫温、诸葛直那边,都交代清楚了?”
“主公放心。”周瑜的声音带着绝对的自信,“粮种、农具、营造图纸、筑城规制、以及主公亲笔书写的‘拓土令’与‘抚蛮策’,均已封存于‘镇海’号秘匣。令行禁止,赏罚分明,遇事决断之权,亦已授予二位将军。此次,定要在夷洲北、南两处要害之地,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
鲁肃此时也核对完毕,上前补充道:“主公,肃已再三叮嘱随船主簿,务必详实记录夷洲风土、物产、水源、险要,尤其要绘制精细舆图。此前大小乔二位女公子所绘草图,虽有参照,终究是管中窥豹。此次亲临实地,勘探绘图,意义重大。”
孙权点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望楼下方不远的官道。那里,两辆素雅的轩车静静停着。车帘掀起一角,露出两张同样明丽却气质迥异的年轻面容——正是大乔(李雯)与小乔(韩雪)。她们的目光也正投向这片钢铁与风帆的海洋,投向高处的孙权。大乔微微颔首,眼神沉静而充满鼓舞,那是一个调查记者对重大事件见证者的专注与期许。小乔则兴奋得多,小巧的鼻翼微微翕动,仿佛在嗅探海风带来的未知信息,一双灵动的眸子在庞大的船队和远处海天一色的地平线之间来回跳跃,充满了纯粹的好奇与探索的冲动。孙权甚至能想象出,她宽大的袖袍里,必定藏着未完成的、绘满了奇异符号与航线的南洋海图。
“二位女公子亦功不可没。”周瑜顺着孙权的目光看去,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大乔女公子整合多方探报,梳理出岛上已知大部族居址与水脉,使后队登陆选址省却无数周折,避免了与未知强敌过早冲突。小乔女公子所绘之基隆、台南两港预设营垒图,依山就势,兼顾防御与港口功能,水道疏浚之法更是别出心裁,卫将军与诸葛都尉已奉为圭臬。”
孙权脸上露出一抹笑意,那是对“同道者”的欣赏,也是对青春活力的共鸣。他站直身体,最后望了一眼这片孕育了梦想的繁忙港口,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年轻主君不容置疑的决断和冒险家扬帆远航的豪情:“时辰将至!传令!擂鼓!升帆!祝我江东健儿,乘风破浪,旗开得胜!愿我炎汉龙旗,永耀夷洲!”
“咚!咚!咚!咚!——”
雄浑的战鼓声如同惊雷,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喧嚣,在石塘港上空隆隆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后汉异星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后汉异星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