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澈启程前往非洲潜伏的同时,国内对疗养院地下实验室的收尾勘查聚焦于通风系统——这一被长期忽略的关键区域,不仅隐藏着实验废气的排放轨迹,更通过残留毒气检测,印证了陈景明团队曾进行高危实验的事实,同时暴露出可能威胁救援人员安全的潜在隐患。
地下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采用“独立循环+局部排风”设计,与疗养院的公共通风管网完全隔离,形成封闭的气流循环体系。系统主要由进气口、高效过滤器、通风管道、排风柜、尾气处理装置和排气口组成,但其尾气处理装置存在明显的改装痕迹——原本应配备的活性炭吸附层和化学中和模块被拆除,仅保留了简单的除尘滤网,导致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未经过滤处理,直接通过隐藏在山体中的排气口排放。
“这种改装绝非无意为之,而是犯罪集团刻意为之的‘痕迹掩盖’。”技术组负责人拆解通风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拆除核心过滤模块后,有毒气体可快速排放,避免在设备内残留,但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结合土壤检测结果,排气口周边的土壤中有毒物质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印证了这一推测。”
痕检科重点对通风管道内壁、排风柜内部和进气口过滤器进行毒气残留检测。检测目标包括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二甲苯、甲醛)、有毒气体(如氨气、氯气),以及Y-327试剂反应生成的特殊有毒中间体(代号T-03)。这些物质部分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即使残留量极低,也可能对人体呼吸道、皮肤造成刺激损伤。
检测流程采用“分段采样+气质联用分析”方案:
1. 分段采样:将全长80米的通风管道按进气段、中段、排风段分为12个采样点,使用吸附管采集管道内壁的气体残留;同时采集排风柜内部、进气口过滤器和排气口周边的空气样本,封装后快速送实验室分析。
2. 前处理与检测: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GC-MS)对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实现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针对T-03中间体,因具有独特的质谱碎片峰,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提高检测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可达0.01ppb。
检测结果显示,通风管道内壁和排风柜内部均检测到高浓度的有毒物质残留:甲醛浓度为0.8mg/m3(超出国家标准限值4倍),二甲苯浓度为1.2mg/m3(超出国家标准限值3倍),且在排风段管道内壁检测到T-03中间体残留,浓度为0.05ppb。这些残留表明,地下实验室长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实验,且实验过程中曾发生过轻微的气体泄漏——管道连接处的密封胶老化破损,残留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T-03中间体的检测是关键突破。”痕检科负责人指着检测报告,“这种中间体是Y-327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产物,具有强毒性和刺激性,仅在密闭的化学合成实验中才会产生。其残留不仅印证了Y-327的合成实验曾在此进行,更说明实验过程缺乏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组在通风系统的控制模块中发现了“紧急排风”和“毒气隔离”模式的运行记录。记录显示,五年前张某死亡当天(实验失控事件),通风系统曾启动“紧急排风”模式,持续运行4小时;三年前林晓雅失踪前后,系统两次启动“毒气隔离”模式,推测是实验过程中发生了较严重的毒气泄漏,犯罪集团为避免毒气扩散,关闭了通风管道与实验区域的连接阀门。
“这些运行记录还原了实验失控的危急场景。”江澈通过加密通讯了解检测结果后分析,“实验失控导致毒气泄漏,犯罪集团启动紧急排风试图排出毒气,同时隔离相关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实验区域的毒气残留浓度异常高——隔离后毒气无法有效排出,长期积聚在密闭空间内。”
通风系统的隐患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道内壁的有毒残留可能因气流扰动再次扩散,威胁后续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安全;二是排气口隐藏在山体中,未经过滤的有毒气体长期排放,可能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和植被造成持续性污染。
针对这些隐患,技术组制定了“先处理、后清理”的处置方案:
1. 毒气残留清除:采用“雾化中和+活性炭吸附”的组合方式,对通风管道和实验区域进行全面处理。通过雾化设备喷洒碱性中和液,中和酸性有毒气体(如氯气、T-03中间体);在管道内和实验区域放置高效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完成后再次检测,确保有毒物质浓度降至安全标准以下。
2. 排气口整改:联合环保部门对隐藏在山体中的排气口进行封堵,清理周边受污染的土壤和植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在实验室周边设置长期环境监测点,持续跟踪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质量,确保污染不再扩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深渊缉凶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深渊缉凶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