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室的白炽灯亮得刺眼,将陈景明的影子死死钉在冰冷的墙壁上。连续72小时的审讯,他始终保持着沉默,嘴角甚至挂着一丝轻蔑的笑意。桌上的咖啡早已凉透,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而他面前的供述纸上,依旧只有寥寥数笔无关痛痒的信息。林砚站在单向玻璃后,看着里面这个将罪恶隐藏得极深的男人,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常规审讯突破不了他的心理防线。”江澈走到林砚身边,声音低沉,“他知道自己罪行滔天,一旦开口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宁愿硬扛。我们得换个思路,从他的外围利益链入手。”
林砚点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一堆财务报表上。这些是从陈景明国内空壳公司搜查出的账目,看似平平无奇,却在细微处藏着破绽。“你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张转账记录,“2021年到2024年,每月5号,都会有一笔50万元的‘咨询费’转入一个私人账户,账户持有人是张敬山的远房外甥。而张敬山,恰好是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处长,分管特殊药品审批和医疗设备采购——这正是Y-327实验原料流入国内的关键环节。”
这个发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联合专案组立刻抽调纪检监察、经侦、刑侦等多部门力量,成立专项小组,对张敬山展开秘密调查。
专项小组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张敬山的审批文件、银行流水和通讯记录。纪检监察组组长老周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审阅着一份份采购审批单。“你看这份2022年的进口设备审批文件。”他将文件推到众人面前,“申报单位是陈景明控制的‘瀚海生物研究院’,申报的‘进口科研设备’参数,和Y-327合成所需的高压反应釜、基因测序仪完全吻合。但市场价最多800万的设备,申报价格却高达1300万,这里面的猫腻可想而知。”
更令人震惊的是,专项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瀚海生物研究院的公开资产清单中,根本没有这些所谓的“科研设备”。顺着物流线索追查下去,最终发现这些设备在通关后,并未送往研究院,而是被直接转运至港口,通过私人货轮运往了非洲的秘密实验基地。
“资金流向也对上了。”经侦民警小李调出银行流水图谱,“张敬山的外甥账户收到‘咨询费’后,大部分资金都会在一周内转入张敬山妻子的账户,剩下的则用于购买房产和理财产品。三年下来,累计转账高达1800万元,这已经远超正常的‘咨询费’范畴。”
通讯记录的分析同样有了重大突破。技术人员恢复了张敬山与陈景明的通话录音,其中一段对话清晰地记录了两人的勾结:“老张,这批设备比较特殊,走正常集采平台太麻烦,你帮我走科研专项通道,好处费不会少你的。”“放心,我已经打好招呼了,审批文件不会有问题,你那边尽快把钱打过来就行。”
证据确凿,2024年11月15日,专项小组对张敬山实施留置。起初,张敬山还试图狡辩,声称所有审批流程都符合规定,转账只是“正常的亲戚间资金往来”。但当老周将采购文件、银行流水、通话录音等一系列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我说……我全说……”张敬山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瘫坐在椅子上,声音带着颤抖,“陈景明找我的时候,说他在做一项‘重大基因科研项目’,能为国家医学发展做贡献。他承诺给我丰厚的报酬,还说不会出问题。我一时糊涂,就帮他打通了审批和采购通道。但我没想到,他做的是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根据张敬山的供述,专项小组很快锁定了下一个目标——京市第三医院的副院长李建民。张敬山交代,陈景明不仅需要设备和原料,还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和人体实验样本,而李建民就是为他提供这些“资源”的关键人物。
“李建民是陈景明的大学同学,两人关系一直很铁。”张敬山说道,“陈景明的实验需要不同体质的临床数据,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身体反应。李建民利用职务便利,筛选医院里的晚期癌症患者,以‘免费参与新型靶向药治疗’为诱饵,让他们签署所谓的‘知情同意书’,实际上是将他们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提供给陈景明做实验。”
专项小组立刻赶往京市第三医院,对李建民展开调查。在医院的档案室里,技术人员在一台加密服务器中找到了一个隐藏的“特殊病例数据库”。数据库里记录了200余名晚期癌症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史、体征数据、用药记录等。其中37名患者的病历上标注着“自愿参与新型靶向药试验”,但签名栏的字迹却与患者平时的病历签名存在明显差异,明显是伪造的。
“你看这份病历。”林砚指着其中一份文件,“患者是一名65岁的肺癌晚期患者,2023年3月进入医院治疗。病历上显示,他‘自愿参与’了靶向药试验,但他的家属却表示,从未见过所谓的‘知情同意书’,也不知道患者参与了什么试验。而且,患者的用药记录显示,他使用的‘靶向药’根本不在国家医保目录内,也没有任何公开的临床试验备案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深渊缉凶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深渊缉凶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