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的时光静谧而充实。杨毅每日打扫整理,看似做着最基础的杂役工作,实则神识早已如同无形的触手,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他阅读的速度极快,理解更是深刻,往往一扫之下,玉简或书册中的信息便已被他提取、解析,存入自身的“知识数据库”。
他并非漫无目的地阅读,而是有意识地搜寻着与“混沌”、“根源”、“法则本质”相关的典籍。他的“混沌圣体”乃是他自身“代码”与这个世界规则碰撞后产生的特殊体质,能够容纳、转化乃至一定程度上驾驭不同属性、甚至相互冲突的能量,这正是他能够“优化”功法、“编译”法术的根基所在。但他深知,自己对这种体质的开发和理解,还停留在相当粗浅的阶段。
这一日,当他在清扫藏书阁一层某个最不起眼的角落,整理一堆布满灰尘、似乎许久无人问津的古老兽皮卷和残破玉简时,一枚通体灰扑扑、毫无灵力波动,甚至边缘还有些残缺的黑色玉简,引起了他体内混沌气息一丝极其微弱的共鸣。
`[检测到未知能量共鸣……频率与宿主‘混沌圣体’本源契合度:高……]`
`[目标物品:未知玉简(残破)。材质分析:非金非玉,蕴含微弱时空尘埃……]`
杨毅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将这枚玉简拾起,拂去灰尘。神识探入其中,一股苍凉、古老、仿佛源自天地初开时的磅礴信息,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入他的意识!
这并非一套系统的功法,而更像是一篇**随笔札记**,名为 **《万物源流考》** ,作者不详,年代不可考。其中记载的,并非具体的修炼法门,而是着作者对天地万物、能量本源、法则运行的种种观察、推测与思考!
其核心观点,竟与杨毅的“程序员视角”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将天地灵气视为一种基础的“元初粒子”,不同的属性(金木水火土风雷冰等)不过是这些粒子在不同“规则场”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不同“相态”。
它将功法运行、法术施展,描述为一种对“元初粒子”进行“编码”和“排序”,从而引动特定“规则场”响应的过程。
它将修士的丹田、经脉,视为承载和运行这些“编码”的“硬件系统”,而神识、悟性,则是“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篇札记中,隐隐指向了一种超越单一属性、直指能量本源的修炼方向——**混沌归一,衍化万法**!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阴阳之上,更有混沌,为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拘泥于属性之形,落于下乘。洞悉源流之质,方得真谛……”
“……余观上古大能,举手投足,法则相随,非借外力,实乃其身即法则,其念即规则……”
这些断断续续、充满思辨的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瞬间照亮了杨毅一直摸索前行的道路!
他的“混沌圣体”,不正是这“混沌归一”的最佳载体吗?
他前世程序员的思维,不正是这“洞悉源流之质”的绝佳工具吗?
他一直以来的“代码优化”和“规则干涉”,不正是在尝试“其身即法则,其念即规则”吗?
这《万物源流考》并非功法,却胜似功法!它为他提供了一套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的**底层理论框架**!
杨毅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如饥似渴地吸收、理解、验证着其中的每一个观点。他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他自身已有的“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与他之前“编译”的各种“程序”进行印证。
许多之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豁然开朗!
为什么他能轻易看穿别人功法的“漏洞”?因为他能从“源流”层面,看到能量排序的不合理之处。
为什么他能“优化”丹方、修复阵盘?因为他能绕过表象的属性冲突,直接从“元初粒子”的兼容性入手进行“重构”。
为什么他能以筑基初期修为,干涉规则,偏转攻击?因为他初步触及了“规则场”的层面,并以自身混沌之力进行了微弱的“覆盖”!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使用”混沌圣体,而是开始尝试真正地 **“理解”** 和 **“掌控”** 它。
他按照《万物源流考》中的思路,开始重新审视自身。
他将神识沉入丹田,那原本在他眼中只是能量汇聚的气海,此刻呈现出全新的景象——无数细微到极致、呈现出混沌色彩的“元初粒子”缓缓旋转,形成一个微型的旋涡,仿佛一个宇宙的雏形。不同属性的灵力在其中生灭、转化,和谐共存。
他开始尝试不再拘泥于任何特定属性的功法运行路线,而是直接引导这些“元初粒子”,按照他对能量最优流通路径的理解(即最高效的“算法”),在体内构建起一个更加简洁、高效、稳固的 **“基础能量循环网络”**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潜龙出山:一鸣惊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潜龙出山:一鸣惊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