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曾经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农民,如今竟要靠他的票号换活命的粮食。
历史的吊诡让郑森忽然有些恍惚。
“公子,左良玉的人也来问过棉布价格。”
洪旭忽然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说愿意用银子买,不要朝廷的欠据。”
郑森望着渐渐远去的哨船,那些士兵的脸上还带着饥色,却握着擦得发亮的刀。
他忽然想起史料里大顺军“均田免赋”的口号,如今却要为几匹棉布折腰。
乱世里,最不值钱的是口号,最值钱的是能换粮食的棉布和票号。
“给他们发价目表。”郑森忽然道,“按市价算,但要现款交易——平户银、碎银都行,就是不收欠据。”
洪旭点头应下,转身去账房拟价目表。
郑森望着舱里那本厚厚的账册,忽然觉得这牛皮封面沉甸甸的。
上面记着的不仅是银子和货物,还有松江织工的日结工钱,淮安盐丁的月钱,南京绸缎庄的流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在乱世里挣扎求生的人。
暮色降临时,船队驶入鄱阳湖。
两岸的稻田里,几个农夫正趁着最后的天光插秧。
他们腰间挂着的郑氏票号纸钞,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却比朝廷的铜钱更让人踏实。
郑森忽然想起李寄在《盐法改良十二条》里写的:“商者,通有无,济民生,非唯利是图也。”
他摸出从澳门葡萄牙人那里弄到的怀表看了看,齿轮还在精准地转动。
在这个沙漏计时的时代,它像个沉默的旁观者,记录着江水流逝,也记录着一群人试图用棉布、商船和票号,在乱世的废墟上重建秩序的努力。
洪旭这时又来禀报,说江北四镇中的刘良佐派人来,想让郑氏船队帮他运一批粮去徐州,愿意付三成的运费。
郑森望着鄱阳湖深处渐浓的夜色。
忽然想起历史上刘良佐降清的结局。
但他还是点了点头:“让辛一根安排,按商队规矩办,签文书,付定金,少一文钱都不装船。”
在这乱世里,他既要做赚钱的生意,也要守做生意的规矩。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