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
郑森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晃了晃。
他想起明朝亡国的根源,多少时候就是因为这群文官抱着“仁君虚名”不放,该加税时不敢加,该用兵时不敢用,最后把江山拱手让给了清军。
“永乐帝五次亲征蒙古,杀得草原千里无人烟,才有了后来的安稳!”
他的声音传遍大殿,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他若只靠‘德服’,早就被蒙古人打到北京了!”
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王士祯的额头渗出冷汗,手指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
“朕的‘德’,先给大夏的百姓!”
郑森的目光扫过殿内百官,
“朕不要那劳什子‘仁君之名’,要的是百姓能吃饱饭,边境能安稳睡好觉。”
那些蛮夷,你跟他们讲德,他们听不懂;你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警告:
“以后谁再提‘宽仁招抚’,先去山东那些被劫掠的村子看看,看看那些死在蒙古人刀下的百姓,再跟朕说话!”
王士祯脸色惨白地退了回去,连朝笏都歪了,还是旁边的御史悄悄帮他扶了扶。
朝会散去后,冯厚敦快步追上郑森。
他穿着内阁辅臣的绯色官袍,走得急了,袍角都飘了起来。
“陛下!”
他压低声音,凑到郑森身边。
“王御史虽迂腐,却是想为陛下树‘圣君’形象。您今日话说得太重,怕是会让文官们觉得陛下不重儒道,寒了他们的心。”
他心里满是权衡:文官集团是朝廷的根基,起草诏书、治理地方都得靠他们,若是逼得太紧,日后怕是会出岔子;可他也明白,边境的事拖不得,陛下的铁血手段,或许才是唯一的办法。
“寒心总比丢了边境好。”
郑森脚步没停,龙靴踩在宫道的青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响。
他心里清楚,这些文官想的是什么——无非是靠“劝诫”博名声,靠“仁君”稳地位。
“朕知道他们的心思,可大夏不是明朝,不能靠虚名过日子。”
他语气缓了些,却依旧坚定。
“等边境稳了,百姓富了,他们自然会明白,朕今日的‘铁血’,才是真的‘仁政’。”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