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科举,多被世家大族垄断,门槛极高,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如今则不同,王梦瑶下旨明定 “凡年满十六、通经史子集者,不论出身、不问家世,皆可报名应试”,消息一出,天下读书人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从各地赶赴京城,一时间,京城里的客栈、会馆挤满了赶考的举子。
科举开考前三日,御书房内,王梦瑶正伏案书写。案上摊着宣纸,砚台里磨着徽墨,她手中的狼毫笔行云流水,不多时,几道考题便跃然纸上。一旁的李丞相、王栋邵太傅等静静等候。见她写完,才上前躬身道:“太后娘娘亲拟考题,臣等佩服。只是不知娘娘此次出题,可有侧重?”
王梦瑶放下笔,语气平和却带着深意:“以往科举,多考诗赋辞藻,虽能显文采,却难辨真才。此次哀家自出题,侧重经世致用之学,既考《论语》《孟子》中的治国之道,也考农田水利、刑名律法的实务,更有一道策论题,问的是‘如何平衡世家与寒门利益,以固国本’。皇上要选的,不是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而是能为百姓谋福祉、为江山谋长远的栋梁。”
李丞相闻言,眼中满是赞同:“娘娘高见!如此一来,既能选出真才,也能让寒门子弟看到希望,日后朝堂之上,便不会再被世家垄断,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栋也点头附和:“臣已让人核查过所有举子的身份,确保无弄虚作假之辈。考场的巡查侍卫,也都选了忠心可靠之人,定能保证考试公平。”
王梦瑶微微颔首,又叮嘱道:“考场的饮食、饮水务必仔细查验,不可出半点差错。举子们的考房虽小,却也要保持干燥整洁,莫要让他们受了委屈。哀家要的,不仅是一场公平的科举,更是一场让天下人信服的科举。”
几人躬身应下,捧着考题去了礼部,着手准备考试事宜。
科举考试当日,天色微亮,京城贡院外便已人头攒动。举子们身着青衫,背着考篮,有序地排队入场。侍卫们手持名册,一一核对身份,防止有人冒名顶替。一旁的监察御史则目光如炬,扫视着全场,杜绝任何舞弊的可能。
王梦瑶并未亲临贡院,而是在宫中通过神识关注着考场的动静。她看到寒门举子们眼中的憧憬与紧张,也看到世家子弟们故作镇定下的不安。以往他们靠着家族势力便能轻松入仕,如今却要与寒门子弟同台竞技,胜负难料。
考试一共持续三日。第一日考经义,第二日考实务,第三日考策论。举子们在考房内饮食起居,全程不得与外人接触。贡院内外戒备森严,连一只飞鸟都难以闯入。
三日过后,考试顺利结束。举子们走出贡院时,有人面带喜色,有人神色落寞,却无一人抱怨考试不公。考场的严谨、待遇的周到,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接下来便是阅卷环节。王梦瑶特意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主考官,其中既有世家出身的官员,也有寒门逆袭的御史,确保阅卷公平。她还定下规矩:所有考卷都要糊去考生姓名与籍贯,考官们匿名阅卷,最后再综合十位考官的评分,确定名次。
阅卷期间,王梦瑶时常去阅卷房查看,却从不干涉考官们的评判,只偶尔提点几句:“评判考卷,重在看其所言是否可行,所论是否有理,莫要被辞藻所惑。”
十余日后,科举榜单终于张榜公布。榜文前挤满了人,有人看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泪流满面。有人虽未中第,却也心服口服,暗下决心下次再来。此次科举,共录取进士三百名,其中寒门子弟占了近六成,远超以往。这一结果,不仅让天下读书人看到了希望,也让世家大族不敢再轻视寒门,朝堂的风气,自此为之一变。
放榜当日,王梦瑶抱着已经快四岁、能说会道的萧瑾,站在宫墙上看着远处热闹的景象。萧瑾拉着她的衣袖,奶声奶气地问:“母后,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开心呀?”
王梦瑶低头,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因为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得到了为百姓做事的机会。平安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能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好皇帝,好不好?”
萧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用力握住小拳头:“平安会的!会像母后一样,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
王梦瑶看着儿子稚嫩却坚定的脸庞,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为原主报了仇,为王家守住了荣耀,更为西周国培养了新的希望。日后萧瑾长大,定能接过她的担子,将这大好河山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而她自己,待萧瑾能独掌朝政之日,便可以卸下重担,带着灵溪、灵悦与福伯,去看看这天下的山川河流,这是她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
科举放榜后的第三日,便是新科进士的 “传胪大典”。这日清晨,皇城根下的朱雀大街早已挤满了百姓,人人都想一睹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的风采。而皇宫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王梦瑶抱着萧瑾端坐在龙椅上,面纱下的目光沉静而威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快穿旅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快穿旅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