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内,油灯的火苗随着船身轻晃,在朱慈烺年轻却布满疲惫的脸上投下跳跃的光影。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的干涩和指尖的微颤,再次提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狼毫,绢帛洁白,墨色如夜。
“赵统领,研墨。”朱慈烺的声音带着沙哑。
赵啸天立刻应声,手腕沉稳有力地转动墨锭,乌黑的墨汁在砚池中荡开涟漪,散发出清冽的松香。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太子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心中既敬佩又心疼。这位殿下,真是铁打的筋骨。
朱慈烺的目光落在新铺开的绢帛上,笔锋再次落下:
皇太子朱慈烺令旨 谕凤阳总督马士英:
卿总督庐、凤,提督军务,抚定江南,功在社稷!父皇在时,常与孤言:士英老成谋国,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之职,实至名归!总督庐、凤等处军务以来,整饬防务,绥靖地方,勋劳卓着,孤心甚慰!
然!天崩地裂,国难当头。三月十九日丑时,闯逆破京。百官束手,竟无一人护驾。父皇……父皇为践‘君王死社稷’之誓,已……已龙驭宾天于煤山。
乾坤泣血,日月同悲。
孤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于乱军之中,九死一生,幸得天佑,得遇忠义无双之运河豪杰赵啸天,方得脱险境,沿运河南下。
孤决意于山东济宁州,收拢忠义,重整山河,誓灭闯贼,复我大明。济宁,运河锁钥,地利非凡,孤已详察,定为中兴之基。然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江南半壁,国之根本,卿总督凤阳,节制江北,位高权重,当此危局,孤倚卿为擎天玉柱。
兹令:
一、卿接旨后,即刻以孤之名义,飞檄传谕江南诸省巡抚、总兵,武昌宁南伯左良玉、寿州刘良佐、淮安刘泽清、徐州高杰、福建郑芝龙、湖广巡抚何腾蛟、江西、福建、浙江、应天诸督抚。
昭告天下:大明皇帝崇祯陛下已于三月十九日丑时,践行‘君王死社稷’之诺,殉国于京师煤山!皇太子朱慈烺及定王、永王尚在,敢有妄议拥立诸藩者,以谋逆论处,夷三族,绝不姑息!
二、严令各地督抚总兵:即刻整顿地方政务、民务、军务,安抚流民,弹压宵小,维持秩序,稳定局势。严防贼寇趁乱流窜,一切听候孤之号令,不得擅专。
三、晓谕天下:孤以济宁州为行在,收拢忠义,誓师复国。凡有精兵良将、忠勇之士,愿随孤讨贼复国者,速速北上济宁,听候调遣。功勋卓着者,孤不吝封侯之赏。
四、卿坐镇凤阳,统辖江南江北诸务,居中调度,稳定大局。务必确保江南钱粮赋税、军械物资,源源不断输济宁前线,此乃复国命脉,卿之重责。
江南安危,系于卿身!
望卿勿负父皇厚望,勿负孤之重托,速速施行,以拯危局。功成之日,必裂土分茅,酬卿不世之功。
孤朱慈烺,手书于舟次。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朱笔饱蘸朱砂,蟠龙钮宝印重重钤下。
鲜红的印记如同凝固的鲜血,昭示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朱慈烺又取出一枚小巧的蟠螭纹铜印,放入绢帛中,仔细封入蜡封丝绢筒,在筒外以墨笔清晰标注:“凤阳总督马士英亲启”。
赵啸天看着太子殿下那疲惫却依旧锐利的眼神,下意识地想去喊人。朱慈烺却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倦意:
“不急。方才两封最是要紧,已先行发出。余下诸信,一并写完,孤亲自标注去处,统一发出即可。确保送达,不必苛求十日之限。”
赵啸天点头,继续默默研墨。
朱慈烺提笔再书:
皇太子朱慈烺令旨 谕江都常家沙怀远侯常延龄:
开平王十二世孙,怀远侯延龄:卿忠勇传家,血性未泯。去岁奉旨南下,募勇练兵,矢志报国。孤在京师,常闻父皇赞卿:勋贵楷模,国之干城,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然国遭巨变,三月十九日丑时,闯逆破京。父皇……父皇已殉国于煤山!孤携定王、永王,幸得忠义之士漕帮赵啸天护持,方脱险境,沿运河南下。
孤决意于山东济宁州,收拢忠义,誓灭闯贼,复我大明!济宁,运河咽喉,中兴之基。孤知卿麾下新军初成,然忠义为骨,士气可用。
值此存亡绝续之际,望卿勿以兵寡为虑,速速点齐本部精锐,星夜兼程,北上济宁,与孤会师,孤在济宁,翘首以待,待卿旌旗所指,共复河山!
常家忠烈,必再耀青史。
孤朱慈烺,手书。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同样钤印、封装,标注:“江都常家沙怀远侯常延龄”。
接着,朱慈烺笔走龙蛇,以同样简洁有力的格式,分别给兖州鲁王朱以海、淮安福王朱由崧、杭州潞王朱常淓、青州衡王朱由棷几位藩王发去令旨:
谕鲁王朱以海/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衡王朱由棷:
王叔(王兄)钧鉴:
闯逆破京,三月十九日丑时,父皇殉国于煤山!山河破碎,宗庙危殆,孤携定王、永王幸脱险境,决意于济宁复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