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处是一间小小的厢房,里面摆着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书桌上还放着一套新的文房四宝。肖雯雯帮着整理行囊时,刘小橙走到窗边,看着国子学的庭院 ——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池塘里的荷叶虽已枯萎,却透着几分雅致,几个穿着锦袍的学子正坐在亭子里讨论学问,声音里满是自信。
“会不会有点紧张?” 肖雯雯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水。
刘小橙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点,但更多的是期待。我想看看国子学的学子们怎么讨论学问,也想把我的想法说给他们听。”
第二天一早,明伦堂里坐满了人。国子学的先生们坐在主位上,两侧是来自洛阳各郡县学的学子,大多穿着华丽的儒衫,腰间系着玉佩,只有刘小橙穿着县学的粗布夹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学术交流的第一个议题是 “民生之本”,国子学的学子张谦第一个站起来,他是洛阳太守的儿子,声音洪亮:“民生之本在于‘礼’,百姓懂礼,则安分守己;官吏懂礼,则清正廉明。只要人人守礼,天下自然安定,民生自然富足。”
他的话得到了不少学子的赞同,纷纷点头称是。轮到刘小橙时,他深吸一口气,站起来,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我觉得民生之本在于‘食’。百姓有饭吃,才有余力学礼;官吏能让百姓有饭吃,才称得上清正廉明。”
他顿了顿,想起青竹村的日子:“我在青竹村时,见过村民因为水渠坏了,稻子旱死,只能啃树皮;也见过李伯因为收成好,能给孩子买新衣服,笑得合不拢嘴。百姓不管‘礼’是什么,他们只知道,有饭吃、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张谦皱起眉头,反驳道:“你这是本末倒置!没有‘礼’的约束,百姓为了争饭吃,只会互相争斗,天下只会更乱!”
“可要是连饭都吃不上,‘礼’又有什么用呢?” 刘小橙反问,“青竹村的村民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知道互相帮忙修水渠、晒粮食,这不是‘礼’,却是‘情’。有了这份情,百姓才不会争斗;有了饭吃,这份情才能长久。”
明伦堂里安静下来,国子学的李博士抚着胡须,点了点头:“刘学子说得有道理。‘礼’是教化之本,‘食’是生存之本,没有生存之本,教化之本无从谈起。你从民间实际出发,见解独到,比空谈‘礼’更有意义。”
其他先生也纷纷点头,张谦看着刘小橙,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不再是之前的轻视。刘小橙坐下时,手心虽然还有汗,心里却满是激动 —— 他终于用自己的见解,赢得了国子学先生和学子的尊重。
四、锋芒初露获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学术交流围绕着《诗经》《春秋》展开。刘小橙每次发言,都从青竹村的经历出发,把典籍里的道理和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 —— 谈《诗经?七月》时,他说起青竹村村民春耕秋收的辛苦,让学子们明白 “农时不等人”;谈《春秋》“救灾恤邻” 时,他说起肖雯雯教村民修水渠、防旱灾,让先生们称赞 “学以致用”。
交流的最后一天,国子学要选出一位 “最优学子”,由先生们投票决定。李博士站起来,声音洪亮:“刘小橙学子虽出身乡下,却心怀百姓,能将典籍与实际结合,见解独到,真诚质朴。我认为,‘最优学子’非他莫属。”
其他先生纷纷赞同,张谦也站起来,笑着说:“之前我觉得刘学子的见解太‘浅’,现在才知道,是我太‘浮’。你的见解比我深刻,这个‘最优学子’,你当之无愧。”
国子学的王祭酒亲自给刘小橙颁发了 “最优学子” 的牌匾,牌匾是用檀木做的,刻着 “国子学交流最优” 六个字,还送了他一套珍贵的《十三经注疏》。“你是个可造之材,” 王祭酒拍着他的肩,“要是愿意,毕业后可以来国子学当助教,继续研究学问。”
刘小橙接过牌匾和典籍,眼眶有些发红:“谢谢您,祭酒。我还想回县学看看先生和朋友,等将来有能力了,再回来为国子学效力。”
离开国子学那天,张谦特意来送他,还递给他一张帖子:“这是我家的地址,以后来洛阳,一定要来找我。咱们再好好讨论学问,我还要听你说青竹村的事。”
肖雯雯看着手里的微型定位器,屏幕上的时空涟漪修正进度跳到了 95%,下方弹出一行提示:“目标人物刘小橙在国子学崭露头角,获权威认可,‘光耀门楣’进程基本完成,历史轨迹与基准线重合度达 98%。”
她关掉屏幕,看着身边拿着牌匾、笑容灿烂的刘小橙,心里满是欣慰。这个从洛阳贫民窟走出来的少年,经历了躲避权贵、乡村成长、县学深耕,如今终于在国子学绽放光芒,活成了历史本该有的样子。
牛车驶离洛阳城时,刘小橙回头望了一眼国子学的方向,又看了看身边的肖雯雯,轻声说:“姐姐,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不可能有今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请大家收藏:(m.20xs.org)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