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永乐初年更为隐秘的政治深处:“朱棣通过谒陵和一系列操作,最终成功登基,改元永乐。然而,坐上龙椅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一个巨大的政治和礼法‘障碍’,依然矗立在象征皇室正统的太庙之中——那就是他的长兄,已被建文帝尊奉为‘明兴宗’的朱标。”
画面中,气势恢宏的太庙内,朱标“明兴宗”的神主牌位赫然在列,其地位仅次于太祖朱元璋。这对于以“靖难”之名、行篡位之实的朱棣而言,如鲠在喉。
“朱标的牌位和‘兴宗’庙号,在法统上对朱棣构成了持续的威胁。”朱迪钠解释道,“它时刻提醒着天下人,皇位的正统传承本应属于朱标一脉。朱棣这个以武力夺位的弟弟,在太庙中永远要屈居于兄长之下,这与他现实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保留朱标的帝号,等于默认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合法性,这与朱棣将建文朝定为‘伪朝’的政治基调完全相悖。”
朱棣对此事的处理,展现了他混合着临时决断与深谋远虑的政治手腕。
第一步:舆论铺垫与历史追溯。朱迪钠指出:“朱棣登基后,并未立刻对兄长动手。他刚开始是想默许甚至推动文臣追溯‘历史’,强调自古以来‘兄终弟及’的继承案例(如商朝),试图从历史长河中为自己的即位寻找更多依据,淡化‘父死子继’的绝对性。同时,他大力宣扬建文朝的‘过失’,将朱允炆描绘成一个被奸臣蛊惑、背离祖制的昏君,间接削弱朱标一脉的道德光环。”
第二步:礼法层面的试探。 “在政权初步稳定后,朱棣授意心腹大臣,在修订《太祖实录》和礼制典章时,开始‘忽略’或模糊处理建文朝给朱标上尊号的相关记载,为后续行动制造‘历史依据’。”
第三步:果断出手与既成事实。 “时机成熟后,朱棣终于动手。这中间或许有某个偶然事件的催化(如祭祀时面对兄长牌位的膈应),让他临时起意,加快了进程。但更可能是蓄谋已久。” 画面中,礼部官员奉永乐帝密旨(或明确旨意),进入太庙,恭敬而迅速地将朱标的神主牌位移出,同时,所有官方文书、典章中关于“明兴宗”的记载被 systematically 删除或修改。“整个过程雷厉风行,几乎在反对声音尚未凝聚之前,就已造成了既成事实。”
第四步:定性与重塑叙事。 “随后,朱棣下旨,正式废黜朱标的‘明兴宗’庙号,恢复其‘懿文太子’的旧称。官方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建文朝所上庙号不合礼制,且朱标生前并未实际登基为帝,追尊帝号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正本清源’,恢复太祖皇帝钦定的继承秩序,故予以纠正。” 朱迪钠总结道,“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礼法之争,实则是朱棣对皇权法统的彻底重塑,旨在抹去朱标一脉的帝系传承,将自己直接继承于朱元璋之后,完成从‘篡位者’到‘合法继承者’的华丽转身。”
“逆子!安敢如此!!” 天幕下,朱元璋的怒吼如同惊雷,他猛地站起,须发皆张,浑身都在颤抖!他指着朱棣,气得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那是你大哥!是咱钦定的太子!你……你竟敢将他的牌位移出太庙?!连个死后哀荣都不给?!你眼里还有没有祖宗礼法!有没有兄弟之情!!”
盛怒之下,他甚至抄起手边的镇纸就要砸过去,被马皇后和近侍死死拦住。朱元璋胸口剧烈起伏,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暴怒。他可以容忍儿子有野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权力斗争的残酷,但如此对待已故的、他曾寄予厚望的嫡长子,这触碰到了他内心最敏感的底线。
朱标站在父亲身边,脸色苍白如纸。他看着天幕上自己未来被如此对待,看着牌位被移出太庙,尊号被剥夺,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愤怒和悲哀,更有一种彻骨的冰凉和……深深的无奈。
他理解老四为何要这么做,为了皇位的稳固,必须彻底否定他这一脉的法统。可理解不代表能接受。这种死后不得安宁,连名分都要被剥夺的结局,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屈辱。
然而,这股屈辱和无奈,并未将他击垮,反而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他内心深处某些潜藏的东西。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从未有过的坚定。
活下去!
必须活下去!
不仅要活下去,至少要活到顺利继位的那一天!
这个念头从未如此清晰和强烈。只有他活着登基,才能真正守护属于自己这一脉的尊严和传承,才能避免身后被如此践踏!天幕揭示的残酷未来,像一根鞭子,狠狠抽打着他,将他性格中仁柔的一面暂时压下,激发出属于朱家子孙的坚韧与决绝。他看了一眼暴怒的父亲和跪地请罪的弟弟,暗暗攥紧了拳头。
朱棣跪伏在地,承受着父皇的雷霆之怒和兄长那冰冷的目光,心中一片苦涩。他此刻无比痛恨未来那个“成功”的自己,为何要做如此绝情之事,将此刻的自己置于这般万劫不复的境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