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回门日”。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夫婿和孩子,提着备好的年礼,风风光光回娘家探望父母亲人。这不仅是孝心的体现,更是血脉亲情的温暖延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团圆日。
去年的今天,冯小芹和刘小山刚分家单过,手头紧巴巴的。饶是如此,她还是咬牙买了肉、扯了布、称了点心,甚至把刘长康、刘长乐兄弟送给儿子们的两只福气兔子也做成了风干兔,一并带回了娘家。
如今想来,若那兔子留着,说不定自家也能办个小工坊了。还有那去年稀罕得紧、连镇上酒楼老板都难求的辣味腊肠,她也是厚着脸皮从婆婆那儿讨了两根,巴巴地给爹娘送去。那一趟回门,几乎花光了她分家后攒下的第一笔积蓄。至于爹娘当时有没有夸她一句,她竟有些记不清了……
今年不同了。今年她的日子眼见着红火起来。和小山辛苦操劳了大半年——虽说上半年的进项都被她悉数填了娘家的无底洞——加上年底村里的分红,家里的钱匣子总算有了沉甸甸的声响。
明年会更好,明年他们要盖新房子,大儿子长安能进村学开蒙读书,她甚至有余钱向村里申购金贵的辣果子种子了……这些桩桩件件的喜事,她都迫不及待想告诉娘家人,让他们也为自己高兴高兴。
初二一大早,冯小芹就起身张罗。全家都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孩子们穿的兔毛褂子、戴的兔毛帽子,都是大嫂李文慧送的,这在镇上的布庄里可是紧俏货,价钱不菲还时常断货呢。她和刘小山也戴上了同样暖和的兔毛手套。
准备的年礼更是丰厚:活蹦乱跳的灵鱼、白胖的莲藕、肥瘦相间的猪肉、自家熏制的腊肉腊肠、豆干礼包、用油纸仔细包好的梅花酥饼,还有那价比黄金的胡麻油……几乎把家里能拿得出的好东西都带上了。这般光景回去,爹娘、大哥、小弟总该对她露出笑脸,好好夸赞她一番了吧?
牛车轱辘轱辘,到达平分村时,日头还不高。冯小芹领着丈夫孩子,找到自家那处愈发显得破败的院落时,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年中娘不是来信说,大哥打算修葺房子,只是缺钱,她才把攒下的钱都送了回来,怎么这房子不但没见修缮,反而比记忆中更显颓败了呢?她压下心头那丝异样,扬声喊道:“爹、娘、大哥、嫂子、小弟,我们回来啦!”
过了好一会儿,那扇吱呀作响的院门才被拉开。冯老太和冯大嫂探出身来,看见穿戴一新、精神焕发的一家人,明显愣了一下。眼前的小芹,和以往那个总是缩着肩膀、眼神带着讨好和怯懦的女儿(弟妹)判若两人!除了衣着体面,连整个人的精气神都透着一股敞亮的劲儿,笑容也灿烂了许多。
再瞧见他们手里提得满满当当的年礼,婆媳俩脸上瞬间堆起了慈爱热情的笑容。“哎呦,是小芹回来啦!这么早就到了?快,快进来!”冯老太一边说着,一边扭头朝屋里喊,“老大,还不快出来搭把手!小芹他们带了不少东西呢!”
话音未落,里屋门帘一掀,一个打着哈欠的农家汉子慢吞吞走出来,看见那些吃食,眼里才多了点神采。他和冯大嫂手脚麻利地从刘小山和冯小芹手里接过所有东西,转身就提进了厨房,连声招呼都没跟刘小山夫妇打。
“小芹,快进屋,咱娘俩好好说说话。小山啊,”冯老太亲热地拉着冯小芹,转头对刘小山语气平淡地吩咐,“你把院子里的柴都给劈了吧,待会儿做午饭要用。”刘小山沉默地点点头,对此早已习惯。这些年来,他在岳家基本就是这个待遇,有时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冯小芹想带孩子们一起进屋,大儿子刘长安却紧紧拽着弟弟刘长宁的手,不肯挪步。“娘,我们就在这儿陪着爹。”
“外面冷,屋里暖和。”冯小芹劝道。
“不去!屋里的哥哥会抢我们的东西,还打人!”五岁的刘长安已经记事了,小脸上满是倔强。
“哟,这么点儿小孩崽子就学会记仇了?都是自家兄弟,咋这么计较?他们可是你哥哥!”冯大嫂立刻拉下了脸。
“才不是!我们的哥哥不打人,也不抢东西!”刘长安仰着小脑袋,毫不退缩。
“哥哥!不打!”一岁多的小长宁也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
“小芹,你们进去吧,孩子们穿得厚实,让他们在这儿玩会儿,我看着。”刘小山出声解围,顺手拿起了旁边的斧头。他那猎户出身的高大身躯和沉稳有力的架势,让还想嘟囔几句的冯大嫂把话咽了回去,低低咒骂了一声,扭身进了屋。
一进屋,冯老太习惯性的“教导”就开始了。“小芹啊,咋还给孩子们都置办上毛褂子、毛帽子了?看那成色,可不便宜吧?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蹋,小孩子家家的,捡几件旧衣裳穿穿就行了。待会儿我让你大嫂把你几个侄儿的旧棉袄收拾两件给你带回去,这毛褂子毛帽子留着,拿去镇上还能换不少钱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团宠囡囡是厨神:我的苹果通古今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团宠囡囡是厨神:我的苹果通古今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