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那张陈旧的照片像一个时间的切片,将二十年前的阳光、尘埃和遗憾,都定格在一方小小的像素矩阵里。
一盆枯死的兰花,一只断线的风筝。
江澈的指尖悬在鼠标上,一动不动。他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论坛帖子,而是在偷窥一个男人尘封了二十年的心冢。
空谷幽兰。
陈森林。
那个在西楼储藏室里,用指尖轻轻拨弄风筝棉线的男人;那个在办公室里,日复一日守着一盆死兰花的男人。原来,他早就用一个无人知晓的ID,在互联网的荒芜角落,为自己和另一个叫许知远的年轻人,立了一座赛博墓碑。
江澈感觉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缓缓爬升。
他之前所有的推测,都对,也都错了。
他以为这是陈森林设下的一个局,用来为许知远复仇。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复仇,这是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路线之争,一场关于“浸盆”与“换盆”的终极辩论。
陈森林,主张用温和的“浸盆”法,从根部开始,缓慢而彻底地渗透,试图救活那棵已经病入膏肓的“兰花”。
而许知远,那个帖子里被提及的“友人”,则主张“行霹雳手段,换土换盆”。他认为旧盆已朽,旧土已败,不彻底砸烂,就绝无生机。
“盆”是什么?是省纺织印染厂那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还是……更大的,更无法言说的某种体系?
江澈不敢再想下去。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小孩,一铲子下去,却挖出了一艘沉没的、载满了幽魂的古代战船。
他终于明白,许知远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发现了技术漏洞,更是因为他那套“换盆”的激进理论,动了太多人的根基。他不是死于某个具体的阴谋,而是死于一种不可调和的路线冲突。
而陈森林,这个当年许知远的老师,他认同学生的诊断,却不认同学生的药方。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抱着那套“换盆”的理想,一头撞死在南墙上。
所以他才会说:“你不是兰,你是我的心病。”
这盆花,是许知远的化身。救活它,成了陈森林二十年来的一种执念。他不是在救花,他是在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反复向自己证明:如果当年许知远听他的,走“浸盆”这条路,是不是就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我操……”江澈在心里爆了一句粗口。
他内心那个穿着海绵宝宝睡裤的小人,已经放弃了逃跑,他正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对着那艘幽灵船虔诚叩拜,嘴里念念有词:“大哥们,我就是一路过的,我这就把铲子给您埋回去,保证恢复原样,您们继续辩论,千万别带上我……”
【叮!检测到宿主面对终极内卷历史遗留问题,产生了畏难情绪。系统善意提醒:距离任务【兰花浸盆学导论】截止时间还剩36小时。请宿主端正态度,积极撰写,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家花匠。】
江澈的脸瞬间垮了下来。
他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再看看论坛里那些天书般的专业术语,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壮感涌上心头。
他的人生目标是喝茶看报,安全退休。结果上班第二天,他就要替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的主任,解决他长达二十年的心病,并且还要将解决方案,包装成一份关于养兰花的学术报告。
这届领导,太难带了。
但事已至此,写,是唯一的活路。
江澈深吸一口气,关掉了那个让他心惊肉跳的论坛,重新打开一个空白文档。这一次,他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不再纠结于那些细枝末节的养护技巧,而是将整个报告的框架,完全对标一份标准的、省部级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关于“鬼兰”植株(一线天)活性恢复暨浸盆疗法专项研究报告》。
摘要部分,他开篇明义:“本报告旨在探讨对濒死状态下的珍稀兰科植物‘鬼兰’,采用浸盆疗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此法以‘固本培元、温和渗透’为核心理念,与‘激进换盆、破而后立’的休克疗法形成对比,旨在探索一条风险可控、成本可算、效果可见的植株复苏新路径。”
报告正文,他分了五个章节。
第一章【理论依据】:他旁征博引,从《兰言述略》到现代植物细胞学,论证了“浸盆法”符合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尊重根系自主性”的科学方法。字里行间,全都是“稳定压倒一切”和“循序渐进”的政策黑话。
第二章【技术参数】:这一章,他彻底放飞了自我。他将“水质”定义为“政策环境的纯净度”,将“水温”定义为“改革推行的力度与节奏”,将“浸泡时长”定义为“政策观察期与调整期”。他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画了一张函数曲线图,分析了水温过高(改革过激)或过低(改革不力)可能导致的“根系二次休克”风险。
第三.章【操作流程】:他将流程细分为“清创准备”、“预浸适应”、“全程浸泡”、“脱水静置”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他都用兰花养护的术语,严丝合缝地对应了一项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清创”就是清除王翰这样的“坏死组织”;“预浸适应”就是改革前的小范围试点和舆论吹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