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无奈,只得另寻他法:令潼关守将郭淮抽调两万兵马,由钟会统领进驻洛阳近郊,拱卫京城。郭淮乃司马懿老部将,接令后即刻调拨劲旅驰援,毫无迟疑。
司马懿又从并州调五千并州铁骑,进驻洛水(洛阳段)北岸,与钟会大军形成掎角之势,互为支援;同时开放各地武库,招募兵勇数万,充实军力,以防许昌来攻。
许昌朝廷亦是一片忙碌,宫城内朝会不断。
一日,魏帝曹芳端坐龙椅,面色凝重地询问百官:
“今司马懿占据洛阳,与许昌分庭抗礼,诸卿有何良策应对?”
曹爽出列,声厉色荏:
“当立即敕令各州牧抽调兵马进驻许昌,共商勤王大计,而后举全国之兵进军洛阳,诛杀司马懿、蒋济、高柔等逆臣!”
大司农桓范则持不同意见,上前奏道:
“仅靠我许昌之力,恐难速胜。当同期遣使结交东吴与西蜀,告知司马懿兵变谋逆之事,或可寻求两国援助,形成夹击之势。”
“不可!”车骑将军夏侯霸当即反驳,“西蜀乃我大魏世仇,若告知其朝廷分裂,必趁机北伐,到时腹背受敌,悔之晚矣!断不可与蜀国通好!”
尚书毕轨则主张和谈:“洛阳与许昌皆为大魏之地,何必刀兵相向?或可遣使与洛阳协商媾合,重组朝廷,共辅天子,以安天下。”
年方十八的曹芳,虽年轻却不乏主见,斟酌再三后,认为三条建议各有合理之处,遂下诏:
令李胜出使吴国,辛毗出使蜀国,毕轨出使洛阳,同时命曹爽、夏侯霸整军备战,随时准备应战;
又令大司农桓范统筹全国粮草,督促各州牧、刺史、太守抽调兵马赶赴许昌,共商勤王事宜。
朝会散去后,桓范私下找到曹爽及其弟曹羲、曹训,还有毕轨等核心党羽,忧心忡忡地谏言:
“今乃危机存亡之秋,我等若想保全性命、辅佐天子,当抛弃往日偏见,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切不可再如以往那般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若再失人心,遭天子唾弃,我等皆将为司马懿所擒,身死族灭矣!”
曹爽等人听后,虽因桓范直言而稍显不快,然深知形势危急,已无退路,只得点头应道:
“先生所言极是,我等从之。”
一场关乎魏国命运的对峙,自此愈发激烈,而远在成都与建业的目光,亦早已聚焦于这片分裂的中原大地。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