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先生……可愿出山,助我匡扶汉室?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那是先帝刘备的声音!那么真切,仿佛就响在昨日。
诸葛亮闭上眼,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隆冬,那个身披大氅、眉宇间刻满忧患与坚毅的皇叔,三次叩响这扇简陋的柴门。也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自己,羽扇纶巾,与先主同席对坐于这草堂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两张年轻而充满抱负的脸庞。
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堂外阶下,关羽、张飞两位当世虎将,虽因久候而面有不耐之色,手按佩剑刀柄,却仍恪守兄长之命,静立风雪之中,等候着堂内的决策。
那一夜,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就在这摇曳的烛光下,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奠定蜀汉基业的《隆中对》。
为刘备清晰勾勒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宏伟蓝图。
往昔的峥嵘岁月,与眼前的断壁残垣交织重叠,强烈的反差带来巨大的冲击。
诸葛亮眼眶骤然一热,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他强忍着,缓缓步入只剩下断墙的内室。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在布满灰尘和碎瓦的地面上投下几道光柱。
就在光柱边缘,几片残破的竹简散落着,半掩在尘土中。
他俯下身,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恭敬,小心翼翼地拾起其中一片。竹简边缘磨损,字迹却依稀可辨,正是他当年教导幼弟诸葛均、后来也用以训诫子侄的《诫子书》残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指尖轻轻拂过那熟悉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写时的心境。
然而,这承载着修身养性、明志致远箴言的竹简,如今却破碎地躺在废墟里,如同一个无声的嘲讽,又似一个沉重的叩问。他的手指,难以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丞相……” 一直默默守护在旁的亲兵统领,见丞相久久凝视竹简,神情悲怆,忍不住低声轻唤,声音里充满了担忧,生怕惊扰了丞相沉浸在往昔的思绪。
诸葛亮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无妨。他缓缓直起身,目光透过残破的窗棂,投向屋外。当年由他亲手开垦、诸葛均辛勤照料的菜畦良田,早已被野草荆棘彻底吞噬,肥沃的黑土变得板结荒芜。
唯有几丛不知名的野菊,倔强地从乱石瓦砾中探出金黄色的花朵,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抹亮色,刺痛了他的眼睛,也刺痛了他的心。
……
四十年前,那个隆中对策、意气风发的青年诸葛亮,胸藏寰宇,腹有良谋,以为洞悉了天下大势的脉络,以为运筹帷幄之中,便能决胜千里之外,辅佐明主扫平六合,再造大汉乾坤!
可如今呢?
先帝刘备,锦官城托孤的悲怆犹在耳边,却已长眠地下二十余载。
二弟关羽,威震华夏的武圣,终究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三弟张飞,万人敌的猛将,竟在睡梦中惨遭部将毒手。
马超、黄忠、法正、庞统……一位位曾经并肩作战、闪耀蜀汉天空的将星谋臣,如同秋叶般纷纷凋零,陨落在北伐的征途或岁月的长河之中。
环顾身侧,当年的故交挚友、股肱之臣,竟只剩下常山赵子龙……不,赵云将军亦已于数年前溘然长逝。偌大的蜀汉朝堂,真正与他共同经历过创业维艰、共享过隆中梦想的人,竟已无一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
光阴荏苒,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先帝托孤,到如今后主刘禅在位,他夙兴夜寐,事必躬亲。
后主雄才大略,堪称勤勉,未有大过。他诸葛亮,更是殚精竭虑,兴兵北伐,算上收复长安的两次艰苦卓绝的战役,已历大小七次出征!每一次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与希冀。
然而,中原依旧在曹魏的铁蹄之下,洛阳的宫阙依旧遥不可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如同那天边的星辰,看似触手可及,却始终遥不可及。沉重的挫败感和时间无情的流逝感,像两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年少时……”诸葛亮望着手中那片写着“淡泊”、“宁静”的残简,嘴角泛起一丝苦涩到极点的笑意,声音低哑地自语道,“……总以为天下大势,尽在方寸棋枰之间,一策可定乾坤。如今方知……世事如棋,落子固然无悔,然天地为盘,众生为子,风云变幻,人心难测……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算尽这无常世事,难遂……人愿啊。”
这低语,是历经沧桑后的彻悟,是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是一种对天命与人力极限的深刻喟叹。
夕阳西下,如血的余晖泼洒在这片承载了太多记忆的废墟上,将断壁残垣、荒草野菊都镀上了一层悲壮而温暖的金色。
诸葛亮独立于荒芜的庭院中央,身形在斜阳下拉得很长。他望着远处连绵起伏、渐渐隐入暮色的山峦轮廓,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恍惚间,先帝刘备那殷切、期盼、充满信任的面容,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句改变了他一生轨迹的询问,又一次在空旷的山谷间、在他灵魂深处轰然回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