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烽烟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的序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与诸葛亮数载精心擘画的“汉中之战”终得尘埃落定。这场战役,如同一道分水岭,曹操不仅在此役中痛失对蜀汉战略格局至关重要的战场主动权,更无奈地将天下争衡的优势拱手相让。
嗅觉敏锐的刘备集团,瞬间捕捉到这稍纵即逝的战机,旋即下令前将军关羽统领荆州兵马北伐。自此,曹操所建魏国的统治根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冲击,一场搅动中原的战事大幕,缓缓拉开。
于汉中大捷中登临巅峰的刘备,并未沉醉于胜利的荣光。他目光如炬,精准洞察到曹操大军尚在班师途中、荆州防线暂露空虚的契机,当机立断派遣养子刘封与宜都太守孟达,挥师疾进,攻取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三郡。
这一决策,暗藏着深远的谋略:一方面,大幅拓宽了汉中向中原腹地辐射的战略纵深,为蜀汉北进打造出更稳固的“缓冲带”,使得后续大军推进有了依托;
另一方面,宛如一柄锋利的侧刃,直插曹操掌控的南阳、荆州交界地带——此处本是曹军连接中原与南方的关键枢纽,经此突袭,曹军防线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其在荆州的整体部署被迫陷入被动,处处受制。
彼时的曹操北部荆州,本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守将侯音、卫开,借当地百姓不堪徭役重负的愤懑之势,毅然揭竿而起。
当时,曹军为支撑汉中战事,在荆州横征暴敛,民怨早已积重难返,起义的火焰一经点燃,便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叛军甚至一度劫持南阳太守东里衮,消息传出,整个荆州北部为之震动。
尽管驻守樊城的曹仁星夜领兵驰援,历经三月苦战,直至次年正月才艰难将叛乱平定,但这场动乱已在无形之中,让曹操在荆州的统治根基出现了深深的裂痕——百姓离心离德,士卒疲惫不堪。
再加上曹仁事后戴罪督战,军心更是涣散不已,原本用于对抗蜀汉的北部防线,自此变得摇摇欲坠,仿佛一阵强风便可将其吹散。
正是洞察到这一系列难得的战略机遇,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自封“汉中王”的刘备顺势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其“假节钺”的至高权限。
在汉末军制里,这意味着关羽可独立自主地决策外交事务、领兵征战,无需事事向刘备请示。
身负新爵与重权的关羽,自然心领神会刘备“乘胜北进、剑指中原”的战略期许,于是放下此前因与黄忠同列四方将军而滋生的些许芥蒂,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北伐的筹备之中:他一面精心整饬荆州水军,细致地修缮战船,为汉水作战做好准备;
一面有条不紊地调度粮草,加固江陵的后方防线,一场足以震动中原的战事,在悄无声息中逐渐酝酿成熟,只待东风。
事实上,关羽对荆州北部的攻略,早有铺垫。建安十七年(212),曹操为压制江东孙权,亲率主力奔赴濡须口鏖战,荆州曹军防务一时空虚。
关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间隙,当即从江陵出兵北上,兵锋锐利,直指襄阳,与曹操麾下号称“五子良将”的乐进,在青泥一线形成对峙。
只不过,彼时北伐的核心目的,是为刘备西进取蜀的计划牵制曹军、分散其注意力,并非全力攻坚,所以虽一度对襄阳形成强大威慑,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战果。
但这场“青泥对峙”,也为关羽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他摸清了曹军在荆州的布防规律,更深刻地意识到汉水航运对荆州战事的关键重要性,这些都为日后的大规模北伐,悄然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随后,关羽下令军民在江陵、公安等地积极开展制盐煮蜡的产业,大力发展经济,为战事储备物资。并在刘表生前精心经营的荆州水军基础之上,进一步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可纵横于长江与汉水(长江支流)的内河舰队。
随着建安二十四年夏秋之交雨季的如期而至,关羽亲率大军,由汉水流域浩浩荡荡地北上,巧妙绕过曹军经营多年的防线,直接将部队部署得横亘在了襄阳和樊城之间,对两城形成了压迫之势。
此时,摆在关羽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利用麾下强大的舰队,抓住有利时机隔绝汉水两岸,先行攻克由庞德等擅长水战的将领苦苦驻守的襄阳;二是径直扑向樊城,与曹仁展开决战。
按照常理推断,关羽应该选择前者,毕竟荆州北部本就曾在刘备势力的辐射范围之内,虽几经易手、“失襄阳,陷平,兵不满千,城不没于四邻”,但终究难以与关羽这样的名将相抗衡。
更何况,一旦拿下襄阳,关羽便拥有了一个稳固的前进基地,此后进退都会更加从容自如。
饶有趣味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似是有意无意间替关羽作出了决策。在小说第七十三回中,关羽通过一场激烈的夜战,阵斩夏侯存、翟元等将领,进而一举夺取襄阳,迫使曹仁北渡汉水,退守樊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