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曹操建军后的第一次胜利,就是效仿“孙膑救赵而攻魏”的策略,大破黑山贼于毒。
曹操平生最喜欢引用孙膑兵法,打袁绍的乌巢之战、打马超的渭南之战,都灵活运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充分考虑曹军直接进攻汉中的可能性。
赵云、邓芝既然有阻击的任务,兵力自然不会太少。而从曹魏方面来看,一旦确认诸葛亮的主力在陇西,就很容易判断出,只要陇西的胜负还没分出来,赵云、邓芝就不敢轻易从斜谷道进兵。
基于这样的判断,曹真干脆赌上全部筹码,把手里的雍凉野战军(也就是所谓的“步骑五万”)全部交给老搭档张合,让他西进陇山,自己只率领小部队去防守斜谷道。而且他还打了个漂亮的偷袭,把赵云、邓芝的军队赶到了箕谷。
结果,原本打算牵制魏军主力的赵云、邓芝所部,反而被曹真的小部队牵制并击退了。
谁在死守祁山?
尽管曹魏很快纠正了对蜀军北伐意图和战场局势的判断,但把雍凉野战军全部集中到关中平原东南部的做法,已经在陇西造成了巨大的兵力空缺。
从郿坞到天水的距离,按汉制是750里(和洛阳到长安的距离差不多),三国时期道路崎岖难行。
所以,当集结在长安以南的雍凉野战军得到蜀军主力突入陇西的消息,再分兵支援陇山,一来一回大约需要二十天。这个时间差,原本足够蜀军夺取陇西各郡了。
然而,历史的实际发展却让人十分意外。
直到张合的大军抵达街亭,诸葛亮所指挥的蜀军主力竟然还在祁山,甚至连已经响应蜀军的天水郡治冀城(位于祁山东北部)都没赶到。
这是因为,有一支魏军一直在拼死守卫祁山堡。
六年之后(234年),曹叡在谈论魏国的边防要塞时说:“先帝在东边设置合肥防线,在南边驻守襄阳,在西边巩固祁山,敌人来犯,都在这三座城下被击败,这些地方都是必争之地。”
他把祁山的防守,和张辽守合肥、曹仁守襄阳相提并论,可见曹魏对祁山之战的高度肯定。
但防守陇西的游楚,连蜀军主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封为列侯,而这位死守祁山堡、拖住诸葛亮二十多天的魏将,正史里却连名字都没有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谜底,直到第二次北伐时,才由陈仓守将郝昭揭开。郝昭说:“以前高刚守卫祁山,因为不够专心,虽然最终保全了祁山,但至今仍议论纷纷。”(《太平御览》注引《魏略》)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所撰写的私史。鱼豢在曹魏后期为官,对曹魏的典故史实掌握得比陈寿更充分。
不过,这个人特别喜欢爆料朝中人物的负面消息,比如非议嘲讽本朝的“正始名士”,所以他的《魏略》在当时很不受欢迎,没有广泛流传,渐渐散失了。
但也正因为书中有很多“黑料”,后世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就很重视《魏略》,比如刘宋学者裴松之就大量引用散失的《魏略》来注释《三国志》。
不过,《太平御览》注引用的这段关于祁山守卫的内容,恰巧是裴松之没见到的。
鱼豢是关中人,生活的年代又和蜀汉北伐几乎同时,所以他的这段记载,应该比陈寿的记载更详尽可信。
按照《魏略》的说法,祁山的守将名叫高刚。他虽然侥幸守住了祁山堡,但在最后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和变节的情况。
所以,曹魏在高度肯定祁山守卫战的同时,对高刚的评价是“议不止”,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进行封赏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失误在于过于求稳,不愿意在有敌方据点威胁后路的情况下冒险进军。结果,蜀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在祁山堡下白白浪费了二十天时间。
如果蜀军只用小部队包围牵制祁山的守军,大军迅速北进夺取冀城、上邽,那么郭淮就不可能有时间在当地召集周边州郡的军队。等到张合十多天后从东面赶到时,迎战他的就会是诸葛亮亲自率领的蜀军主力,而不是马谡的那支偏师了。
所以,陈寿评价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虽然难免有一些带有情绪的成分——毕竟他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也因为战败受到处分,影响了前途——但基本事实是没错的。
曹魏方面的复盘
曹魏在加官晋爵、大摆庆功宴的同时,也在总结经验教训。
由于战役初期判断失误,张合的军团不得不从700多里外的郿坞驰援陇西。
三国时期,骑兵急行军每天能走170—180里,个别情况比如当阳之战中曹军的虎豹骑,“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但也因此被讥讽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资治通鉴》)。
步兵正常每天走30里,急行军也就是所谓的“倍道”,也不过60里。要是昼夜不停地赶路,也就是“兼行”,虽然每天能走百里,但“到死者能十至其一”,士兵伤亡很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