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后主与孔明:一段跨越君臣的深情厚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三国恰似一颗璀璨却又裹挟着烽烟的星辰,而蜀汉,作为这星空中的一抹亮色。
刘备、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被岁月的风轻轻吹拂,在时光里留下无尽的韵味与遐思,让无数后来者为之沉醉、感慨。
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追寻着兴复汉室的梦想。他的脚步,从涿郡的草莽之间,踏遍了中原的广袤大地,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却始终未曾磨灭那份雄心壮志。
终于,在永安,这位为理想奋斗一生的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将太子刘禅,还有蜀汉未来的希望,郑重无比地托付给了诸葛亮,留下了“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遗诏。这简短的话语,承载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更是对蜀汉江山的深切期盼。
章武三年(223)五月,刘备的梓宫自永安缓缓返回成都,那肃穆的队伍,仿佛在诉说着一代枭雄的落幕。
次月,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正式即位,成为了蜀汉的后主。
年轻的君主,尊奉着先父的遗愿,将诸葛亮尊为“相父”。这一声“相父”,不仅仅是对先父遗诏的遵从,更开启了一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君臣关系。
在漫长的古代帝王序列里,刘禅的名字,总是伴随着颇高的“知名度”。不过,这种知名度,多是源于“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类带着强烈嘲讽意味的成语典故。
可若是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认真去追溯这位“刘阿斗”的成长轨迹,便会发现,他确确实实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
建安十二年(207),那是一个对刘备、对蜀汉都极为关键的年份。刘备带着对贤才的渴望,“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隐居隆中、智绝天下的诸葛亮。
也正是在这一年,刘禅在荆州诞生了。他的生母甘夫人,是刘备早年在豫州小沛时纳的小妾。甘夫人虽非正妻,却一直默默承担着主持家务的责任,“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在刘备那动荡不安的早年岁月里,为他营造出一丝难得的家的温暖。
然而,刘禅的童年,却注定与“太平”二字无缘。
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一役中惨遭惨败,与妻子、子女失散。在那混乱与危急的时刻,幸得忠勇无双的赵云,在百万曹军之中,七进七出,才将年幼的刘禅救了出来,捡回了一条性命。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为了巩固与孙权的联盟,续娶了孙权的妹妹。可这位继母孙夫人,性情刚烈,刘禅又差点被她拐回江东,又是赵云,再次挺身而出,救了刘禅一命。
一次次的惊险,仿佛是命运在为这位未来的君主铺设一条布满荆棘却又终将走向成熟的道路。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成功取蜀,刘禅的生活这才逐渐安定下来。刘备年近五旬才得到这个儿子,对他自然是倍加珍重。
刘备取得成都后,曾先后三次亲自率军外出,每一次外出,他都将诸葛亮与后主刘禅同时留在成都。
或许,在刘备心中,只有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禅、镇守都城,他才能真正放心地在外征战,拓展蜀汉的基业。
诸葛亮对刘禅,始终怀着深厚的期望与无比的耐心,悉心地培养着这位年轻的君主。他曾在刘备面前,满怀赞赏地称赞刘禅“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在诸葛亮眼中,刘禅知识丰富、肚量豁达,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长,远远超出了他的期望。
刘备听闻诸葛亮对儿子的这般评价,也不禁放下心来,说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后来,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做出了“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
这简短的话语,满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认可与期许。
为了将刘禅培养成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诸葛亮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刘备在病重之际,曾嘱咐刘禅,听闻丞相为他写了《申》《韩》《管子》《六韬》这几部书,可惜还未送到就遗失了,让刘禅自己再去寻求闻达之路。
从这可以想见,诸葛亮在永安期间,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军政要务,一边还在为刘禅精心撰写、挑选这些涉及政治、军事与帝王之术的书籍。
明代大才子杨慎曾评价《六韬》“述兵权,多奇计”,《管子》“贵轻重,慎权衡”,《申子》“修名实”,《韩子》“以事权”,这些书籍正好能弥补刘禅“宽厚,襟量有余而权智不足”的缺点。
诸葛亮的这一番用心,尽显他对刘禅这位嗣君的一片忠诚与殷切期望。
而刘禅,也并非如一些人刻板印象中那般,是个全然不堪的“阿斗”。
章武二年(222)冬十二月,刘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江东陆逊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