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这种制度能够满足他集权的需要,而且他也有能力驾驭这种体制。
可到了东汉后期,尤其是桓帝、灵帝在位的时候,这种制度却演变成了宫中的中常侍操弄权柄,他们逾越正常的行政程序,肆意干预政事,最终导致朝政混乱不堪。
在诸葛亮看来,宫与府虽然有所区分,但不应存在差异与偏私,不能让宫内与宫外施行不同的法度。
在论刑论赏这类关乎国政的事情上,后主不能因为宫中的某些因素,就使宫与府对立起来。
他希望宫中与府中,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与分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又能保持协调与畅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这种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政治模式,不禁让人想到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关系,那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
齐桓公“不作为”,将众多的政务都交给管仲去处理,却因为管仲的“有为”,成就了“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霸业。
而在蜀汉,也正是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国家维持着正常的运转与发展,在三国的纷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备、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早已沉淀在时光的深处。
但那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君臣情谊,那份诸葛亮对蜀汉、对刘禅的忠诚与担当,还有刘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长与表现,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在岁月的窖藏中,愈发醇厚,让每一个触摸到这段历史的人,都能从中品味出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