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五虎将”的源起与赵云的特殊地位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武将群体如璀璨星辰闪耀于历史长空,而蜀汉的“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组合,无疑是其中最令大众耳熟能详的存在。
提及蜀汉武将,“五虎将”的名号几乎是人们的第一反应,它指的是为蜀汉集团立下赫赫汗马功劳的关羽(云长)、张飞(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马超(孟起)、黄忠(汉升)、赵云(子龙)五位大将。
不过,若从正史角度审视,蜀汉其实并没有“五虎将”的明确说法,反倒是曹魏有着“五子良将”的正式提法——“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一般认为,“五虎将”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讲史评话。在《三国志平话》卷下,就有“皇叔封五虎将”的小标题,此后,宋元杂剧中也频繁出现“五虎将”的身影。
到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正式提出“五虎大将”的组合,并且凭借其广泛的传播力,将这一概念深深植入大众心中。
当然,“五虎将”并非凭空捏造。魏晋史学家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列于一传(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其排序仅次于《诸葛亮传》。在对五人进行并传的同时,陈寿还给出了一番评论:“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马超阻戎负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从陈寿的评价来看,赵云虽能担当蜀汉卫将军的职务,称得上是蜀汉的“爪牙”之将,但在个人军事能力和所立军功方面,确实稍逊于关羽、张飞等其他四人。
正是陈寿对五人的这种定位与认可,为后世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根基。在明代的《三国志演义》里,“五虎将”被打造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
这一文化符号的形成,也与“五虎将”在演义中被赋予的鲜明个人形象和精彩戏剧传奇紧密相连。
关羽能于万军之中刺杀颜良,斩首后从容而归,其军帽镶嵌,还曾撕下敌方赤德袍,威震华夏;张飞在当阳桥断后,一声怒吼吓退曹军,入川后又义释严颜,在巴州大败张合,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马超大战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险些将其击杀;黄忠老当益壮,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赵云于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主,汉水空营吓退曹军……
这些武将们的高光时刻与英雄壮举,经由各类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早已为国人所熟知。要知道,蜀汉因国力相对弱小,且地处偏僻,不太受统治者重视,文献资料也难以搜集。
陈寿就曾吐槽道:“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我们如今所知晓的“五虎将”的事迹,或许只是他们武勇生涯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高光时刻,已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所以我们所熟知的“五虎将”形象,与历史上《关张马黄赵传》中所记载的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历史人物往往存在三种形象: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称为历史形象;小说、戏剧和文学艺术中的呈现,称为文学形象;民间信仰、民众风俗以及一般人心目中的模样,称为民间形象。
我们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大多是“五虎将”的民间形象。这种民间形象,既不同于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在“五虎将”中,“常山赵子龙”赵云的形象演变,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再到民间形象,堪称是最为鲜明且突出的案例,极具深入研究与探讨的价值。
赵云的历史形象:陈寿与裴松之的肯定
公平而言,赵云赵子龙从历史形象层面,就收获了陈寿、裴松之的肯定与推崇。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再加上陈寿取材严谨、文笔简洁,且以曹魏为正统,所以他在撰写蜀汉人物时十分惜墨。
《三国志》里,曹魏部分有三十卷,而蜀汉部分仅有十三卷。赵云的本传实际上不足300字,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他的赫赫战功,除了长坂坡救主,基本都没在本传中体现。
从五人的本传来看,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对群臣进行大封,关羽被封为前将军,授予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授予假节;马超为左将军,授予假节;黄忠为后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在东汉属于重号将军,是高阶武将序列,而当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属于次一等的杂号将军,级别与关羽假节钺、张飞和马超假节所代表的政治地位与荣誉,有着明显的差距。
(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刘备集团严格执行了东汉末年的武官制度,但实际上,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在刘禅登基之前,刘备集团的武官制度是比较混乱的)
正因如此,陈寿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传,把他列为蜀汉武将的第一梯队,这本身就是对赵云的一种肯定与推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